長江中下遊地區有個江陵縣,顧名思義,這個縣靠近長江,山巒交錯,因典型的丘陵地貌而得名。
江陵縣南部山區有個毛山鎮,十裏衝村地處該鎮的一個狹長山溝,山溝長達十餘裏,因此取名十裏衝村。十裏衝村一共有五個自然灣七個村民小組,共計九百餘人,是毛山鎮最偏遠、最落後、人口最少的一個行政村。
董家灣就是十裏衝村的一個自然灣,該灣住戶全部姓董,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人口大概兩百人左右。
該灣基本以農耕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小麥、苦蕎、玉米、苕、花生、油菜、黃豆、蠶豆等農作物,基本自給自足。因為地處深山,山上竹木較多,所以該灣副業主要有竹木類日用製品,每當農閑時,家家戶戶就地取材,做些竹籃、竹床、曬墊、平籃、篾籮、米篩、簸箕、掃帚、筷子、刷帚等日用必須品到集市上賣,所得收入換些生活必需品回來,總體生活水平非常落後。
這些董姓居民祖先為什麼要到這個鬼不生卵的地方落業呢?據灣中長老介紹,該灣自祖先開基落業到他們這一輩大約有十二代,始祖具體什麼時間因什麼原因到此落業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隻有一些零散的傳說。
據傳,該灣始祖名叫董興,跟李自成是老鄉,貧苦農民出身,明末追隨李自成起義,一路打到北京城,逼得明朝末代皇帝在梅山歪脖子樹上吊死後,建立了自己的大順朝。大順政權建立沒一段時間,就因吳山桂反水引清軍入關後慘敗垮台,成為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義軍潰不成軍,李自成率領殘兵撤出北京城一路由河北安徽敗退至長江流域,人數一路銳減,敗逃至湖廣通山縣一帶時,僅剩千餘人,始祖董興就是其中幸存的一員。
始祖董興雖沒有文化,但在戰爭中曆練出強健的身子骨,在多次與敵軍血拚中幸免於難。退到通山後,李自成成驚弓之鳥,對董興這位從陝西帶出來的老鄉格外信任和依賴,每次外出視察地形時都要帶上他,使得他的作戰經驗更加豐富,考慮問題更加全麵周到。
李自成殘兵剩將被清軍圍追至九宮山一帶,某一天,李自成帶著董興等隨從十餘人化裝到九宮山南麵山腳一帶觀察地形,準備確定突圍方向,剛到一個程姓村莊農戶家了解地勢情況時,被當地地主武裝頭目程九伯察覺。
程九伯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又是程氏宗族的族長,方圓數十裏大部分是他的田產,養有家奴百餘人。明末社會動蕩,義軍四起,盜賊猖獗,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和維護宗族秩序,程九伯將家奴和族親壯丁訓練成一支近兩百人的地方武裝,白天幹活,晚上練武,戰鬥力絲毫不輸官府正規軍,由於這支武裝的存在,當地相對安定。
李自成敗退到九宮山,清軍隨後而至,並發出《安民告示》,要求當地村民一旦發現李氏殘匪立即報告,不然按通匪論處。程九伯眼線發現有十餘不明人物進村後,懷疑是李自成的殘兵,當時也沒想到是李自成親自出馬進村打探消息,立即報告給了程九伯。
程九伯接到報告後,懾於清軍壓力,同時為了維護當地治安,決定將這些不明人物捉拿送官。於是程九伯不動聲色,偷偷組織百餘名地方武裝人員將其團團包圍,準備捉拿送官,誰知李自成一行個個身經百戰、武藝高強,拚死衝出包圍圈,還當場殺死對方武裝人員數十人。
程九伯發現這些人不一般,一口茶功夫就殺死宗族武裝人員幾十人,斷定是李氏殘匪流竄至此,一邊鳴鑼發動全村人血拚報仇,一邊派人火速就近報告清軍,逃亡的碰到報仇拚命的,戰鬥極其慘烈。
戰鬥半個時辰後,李自成一行僅剩五人,被追趕到村莊西邊田畈,由於地生路滑,李自成負傷後跌倒,被圍上來的地方武裝人員用槍擔刺進胸口當場身亡,一代闖王隕落九宮山。
董興等僅剩三人見闖王戰死,負傷舍命逃回向李自成侄兒李過將軍報告。李過將軍聞言叔父李自成被程九伯等地方武裝人員殺害,悲痛欲絕,立即率領僅剩的幾百人馬,將程九伯等百餘人員殺絕,並屠村報仇,搶回李自成屍首就地草草掩埋後連夜西逃,準備進入深山老林隱姓埋名以圖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