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王朝三紀八十年正月,座落於江南邊陲的那敏村,迎來了久違的早春。過完正月十六後,家家戶戶就忙著春耕播秧,山村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那敏村是大盛朝南竹省南寧州邕西縣百棠鎮的一個大村,全村兩千多人,黃姓居多,一千人以上,其次是楊姓,五百人上下,餘下是韋、賴、玉三姓,每姓都不上百人。
那敏村坐北向南,中間一條那花河,彎曲的由西往東穿村而過。河寬十丈有餘,河深丈許,河水將那敏村一分為二。村子北麵十裏就是延綿千裏,山高千丈的壇永山脈。山上古樹參天,凶獸靈獸出沒,人跡罕至。南麵是丘陵起伏的山地,村民的田地大部分都分布在這裏。一條進村大路由村南的大榕樹旁向南延伸,沒入山中不見盡頭,這條大路就是那敏村與外界聯通的主要通道,直通百棠鎮。
那花河河水清澈見底,流動緩慢,遊魚成群,種類各異。在村子東邊,距村口二裏處,有一天然石壩將那花河橫阻,壩高近丈,河水落差亦有丈餘。有雨水時,河水漫壩而過,旱季時,河水則從較低的南壩頭湍流而下。在石壩的上遊,離石壩二十丈有一座石橋橫跨那花河,直達河北麵的那花廟。那花廟年代久遠,難以考究,石橋就是那花廟出資修建的。那花廟是一座土地廟,在那花河北麵,距那花河百丈,逢年過節,那敏村及附近村民甚至外地信民,都會來土地廟祭拜,祈求土地公的保佑。
掩映的村落,曲靜的河流,陣陣的鬆濤,隱露的廟宇,獨立的榕樹,甘冽的水井,蜿蜒的曲路,成垌的水田,駁落的魚塘,成片的竹叢,圍屋的果樹,構成了那敏村獨特的景致。
那敏村是楊家人先來定居,而後黃姓,韋姓,賴姓,玉姓相繼前來。楊家先祖當時是看上那敏山(那時還未叫那敏村)的景致和這條那花河的幽靜,才定居這裏的。據地理先生說,那敏山是一塊風水寶地,是出大人物的地方。楊家選的是那花河北麵的那敏山建房,房舍順那敏山緩坡而建,從那花河南麵看去,果然自有一番氣勢。那敏村後有壇永山脈延綿不絕,前有那花河蜿蜒而過。向南遠眺,是一派丘陵起伏地貌,猶如一群正在聽課的學生。曆代楊家有人中進士,中舉人,與住在福地不無關係。
黃家和其他幾家後來者,隻能在那花河南麵定居。據說楊家是不願外姓來那敏村定居的,楊家和黃家也因此埋下了矛盾的根,發展到後來就成為了世仇。韋,賴,玉這幾姓後來者也隻能在那花河南麵與黃家一起雜居。
曆代以來,黃家涶涎楊家寶地之心從未斷過,楊黃兩家為此糾紛不斷,衝突不斷升級,打過官司,死過族人,至今黃家都不能如願。楊黃兩家的世仇也成了那敏村的獨特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