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蝶蓓蕾傳銷的發展(1 / 3)

蝶貝蕾北派傳銷組織,是一個老牌的傳銷組織。“蝶貝蕾”傳銷組織規模龐大,等級分化分工明確,涉及全國多個省市,參與傳銷人員多達7千餘人次。其中,在天津靜海及周邊地區發展傳銷人員就多達1600餘人。

蝶蓓蕾發展曆史

“蝶貝蕾”不是中國第一個傳銷組織。此前,依托美國傳統獎金分配的“五級三階製”,傳銷由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再北上中國大陸,一路攻城掠地。

上世紀90年代,鞍山工人楊玉勇加入一家名為“武漢新田”的傳銷公司,並逐漸顯露“領導才能”。

持續打擊下,楊玉勇的團隊發生裂變:一部分以虛擬公司名義活動,另一部分則依托實體企業,利用其品牌組建傳銷網絡。

2006年,楊玉勇在山東淄博被批捕,從此退出江湖。

他身後,多個傳銷網絡野蠻生長,其中一家名為“蝶貝蕾”,尤為猖獗。這一名稱取自法語\"belle\",中文意為“美麗”。

裂變,是“蝶貝蕾”發展壯大的關鍵詞。反傳人士介紹,該組織在全國各立山頭的“裂變”式增長,並無統一的領導機構和組織。發展至今,已與創始人沒有直接聯係。

起源:

脫胎於傳銷組織“武漢新田”

“蝶貝蕾”的起源,與另一資格更老的傳銷組織“武漢新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反傳銷人士李旭介紹,其創始者,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派傳銷鼻祖”楊玉勇。

在反傳銷人士鄒淩波記憶裏,上世紀90年代末,傳銷還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傳銷”一詞也沒有負麵意味,“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從國外傳進來的先進的銷售模式。”

那時,傳銷活動不像今天東躲西藏,而是以大規模公開宣傳的形式存在。鄒淩波回憶,其用作“殼”的產品類型不斷增多,由單一的搖擺機(一種器械),發展到西服、床墊、保健品等。

全民傳銷浪潮中,“武漢新田”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家,楊玉勇則是該組織的骨幹。

李旭介紹,武漢新田脫胎於台灣興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上世紀90年代,該公司用於傳銷的“爽安康有氧健康搖擺機”,曾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

“一台搖擺機售價幾千元,在當時是筆不小的數字。很多受騙者是普通工人、農民,被騙得負債累累,甚至家破人亡”。鄒淩波說,隨著傳銷在中國大陸的蔓延,其本質逐漸顯露,因此出台法律進行遏製被提上日程。

1998年4月,國務院頒布《關於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嚴厲查禁各種傳銷和變相傳銷行為。

為規避風險,台灣興田通過代理公司改變營運模式,在同時代其他傳銷公司相繼停業破產時,其轉入“地下”,以批發零售的形式蓄力。其中的佼佼者,即武漢新田公司。

李旭介紹,楊玉勇是遼寧鞍山人,當時為武漢新田東北係統“領導”。隨著政府打擊力度加大,傳銷由地上轉入地下,由公開大規模授課、宣傳,轉為“老鼠會”形式,即現在常見的家庭式、小課堂授課模式。

2002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打傳辦警示,一些不法分子打著“武漢新田保健品有限公司”旗號,以幫助找工作或做生意等名義,將不明真相的群眾騙往異地,誘使或脅迫他們參與變相傳銷詐騙活動。“提請廣大群眾提高辨別能力,防止上當受騙”。

公司遭打擊後,楊玉勇曾帶領團隊加盟直銷公司,試圖漂白,但終因不能適應正規公司的發展思路被迫退出。

新京報記者從天獅集團證實,2002年11月,楊玉勇帶領團隊加入天獅,成立陽光係統。但其團隊“不能適應正規直銷公司的發展思路,也不想按照天獅的要求做市場”。

陽光係統下屬團隊很快放棄天獅,繼續進行傳銷活動,部分則“打著天獅的牌子、拿著天獅的產品來運作傳銷”。

公開資料顯示,公安部2006年打擊傳銷犯罪的“魯劍”行動中,楊玉勇被山東淄博市檢察機關以涉嫌非法經營罪批準逮捕。

迷霧:

蝶貝蕾公司與“蝶貝蕾”組織

出走天獅後,楊玉勇團隊骨幹大部分另起爐灶。李旭介紹,有的虛構一個公司,有的幹脆冒用正規公司名義,組建非法傳銷網絡,繼續從事傳銷活動。

“蝶貝蕾”組織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並在隨後發展壯大,直至蔓延全國。

而作為一家化工企業,總部位於廣州的“蝶貝蕾”公司,則一直在努力撇清與傳銷組織的關係。

李冬敏是廣州蝶貝蕾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他說,公司多年來備受冒名困擾。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係統顯示,蝶貝蕾公司成立於1999年11月19日,屬中外合資的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範圍為化妝品製造及銷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