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主動穿越(1 / 2)

當前已經有多種檢測石器年代的科學方法,最流行的碳十四、鉀四十等元素同位素檢測法,根據兩種元素的半衰期測算年代。

碳十四同位素有一定放射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生物體以及有機物之中,半衰期為五千七百三十年,會陸續衰變為氮十四元素,碳十四測定法一般適用於測算年齡在五萬年以內的有機物質,在考古界被廣泛使用。

生物在活著的時候會通過呼吸、進食等方式與外界進行碳交換,體內碳十四的含量與大氣中保持一致。

當生物死亡後,碳十四的攝入停止,其體內留存的碳十四同位素開始衰變,通過測量殘留的碳十四含量,就可以計算出從生物死亡到現在的時間,從而確定大致的年代。

這種方法在幾千年以內誤差可以精確到十幾年以內,但是近代人類啟動工業化進程,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分布有很大差異,太近的年代也無法測定。

山洞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有人居住生活,隨後長期封閉,應該會不可避免的留下皮屑毛發,食物殘渣之類物質,他不需要測定精確年代,知道其中的原理,隻要找到一點殘留物,就能用來作為錨點進行穿越實驗。

除了碳十四,鉀四十同位素測年法外,還有熱釋光測年法和光釋光測年法,岩石晶體受到輻射作用後電子積蓄起來的能量,在加熱或者特定光線照射時,會重新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測算釋放出的光子能量,結合岩石存在的環境,也可以大致判斷出樣品最後一次被曝光或受熱後至今的時間。

測算年代不是曾凡主要目的,他可以參考這些測年法原理,通過自身感應能力還原那個時代某個平行時空的粒子振動頻率特性,也就是傳送的錨點,把空間合金顆粒派過去進行探測。

有了具體的思路後,曾凡馬上展開了行動,這樣的傳送錨點比收集宇宙射線容易多了。

不過也像宇宙射線收集的錨點一樣,並不是每個錨點都能傳送成功,即便傳送過去,也未必是他想要的結果,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試錯,好在探測用的空間合金顆粒數量無窮,海量嚐試之下,總能找出一些可用錨點。

結果出來的時間,比他預計快很多,不到一個小時,就有了十幾個可用錨點,針對這些錨點,曾凡繼續派過去更多空間合金顆粒進行探測,進一步確定所處的時代和環境。

這些可用錨點傳送過去都是在當前的山洞裏,隻是時間有所差異,更多的時空顆粒過去,需要離開山洞,去外麵的時間轉一圈,獲得更多的信息才行。

探測的過程和星際傳送差別不大,隻是範圍和方向有所差別。

兩千多年前的先賢就曾有過定義: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前段時間探測星際空間,現在探測過去時空,曾凡覺得自己也算真正的穿梭宇宙了,在他的認知裏,時空也好,宇宙也好,雖然是兩個概念,卻密不可分,本質上都是一回事,時間和空間任何一個都不可能單獨存在。

從微觀角度去理解,空間承載粒子的真實存在,時間就是粒子的運動狀態。

曾凡覺得反過來也可以成立,有了能量之海產生的粒子,才有了空間的存在,粒子獲得能量不斷運動,才有了所謂的時間。

如果一個粒子完全停止了運動,自身能量歸零,粒子就會湮滅,由這個粒子關聯產生的空間和時間,當然也不複存在。

這些推測都是針對當前的世界而言,而與當前世界一體兩麵的高維空間,是類似於奇點一樣的存在,可以容納一切的物質,等於同時包含了所有的空間和時間、所有的平行時空,沒有空間的遠近大小,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次序。

奇點沒有體積,可以認為是無限小,同時也等於無窮大,正是感應到高維空間的存在,他才可以實現整個宇宙的縱橫穿越。

想到這裏,曾凡腦中閃過一個念頭,所謂的穿越或者傳送,都是從微觀世界的粒子起始,包括他尋找的錨點,也就是微觀世界少數原子的頻率特性,每一次穿越,就等於借助錨點開辟了一個抵達傳送目標的時空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