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裏麵也說過: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按照曾凡自己的理解,宇宙基本規律就是循環往複的運動,要從微弱之處去理解運用,天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
既然是循環往複的運動,當然也會從有到無,物理世界也是有正反物質湮滅轉換成能量,無處不在的能量海,也在不斷產生新的物質。
老子領悟到的情況可能不一樣,但是流傳下來的文字,對曾凡仍然很有啟發,至於是不是老子的本意,已經不重要了。
他所感應到的那些比電子尺度還要微小,卻幾乎無處不在的能量之海,可能就是一切物質和能量的來源之處,也就是所謂的有,而高維空間可能就是所謂的無。
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循環往複,生生不息,本來就是同時存在,有和無,生和死或許本來就是並存的狀態,隻是人類既有的經驗,更習慣於用時間的表述來理解,跟現代的量子力學講述的那種疊加態又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宇宙大爆炸可能並沒有結束,也沒有開始。
奇點沒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感應到,但大多數人都認知不了的高維空間。
曾凡在地下空間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萬神殿裏麵思考問題,在這個空曠的大殿裏,感受著上方穹頂中央圓孔射下來的光芒,似乎能讓他的思維更清晰。
早年的古羅馬是多神信仰,有象征天空和光明的朱庇特,有掌管婚姻和母性之神朱諾,有掌管農業和戰爭的瑪爾斯,有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有象征大海的尼普頓等等。
早期羅馬的神都隻有一個名字,並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相關的故事,信仰人比較多的神有自己的神廟和祭祀,這些祭祀在民間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屋大維當上元首之後,可能是出於統一羅馬人精神信仰的目的,建造了萬神殿,將所有的神集中到一起進行統一祭祀,他自己身兼大祭司長的職務。
萬神殿據說始建於公元前二十七年,一百多年後起火燒毀,約公元一百一十八年在哈德良執政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四十三米,這個建築當時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也可以說是古羅馬的精神圖騰。
公元七世紀,萬神殿被改建成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從那時起內部的雕塑和壁畫就改變了很多,萬神殿作為異端信仰,能跨越整個中世紀保存到現代,也算非常不容易。
十九世紀後期,萬神殿改為意大利名人靈堂,大殿下麵地宮裏,安葬了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外,還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阿尼巴爾·卡拉齊等人。
最早的萬神殿裏麵什麼模樣曾凡不清楚,即便是留存到現在的哈德良時期重建的萬神殿,兩千年間也不知道經曆多少次重修和改造,建築內的大理石和穹頂上的鍍金青銅板屢次被盜,有史可查的就好多次,想要完全的恢複原先的模樣也不可能。
曾凡仿造的這個就是以地麵上那個為藍本,根據一些意大利曆史學家的考證,加上他自己的想象建成,感覺哪裏不對隨時都可以改造,就算完全重建也花不了多少時間。
躺在空曠的大殿中央,透過穹頂中央直徑九米的圓洞,可以穿透外麵虛擬的天空幻象,看到整個地下空間的最高處。
即便是那個五千多米的最高點,距離海平麵仍然還有五千多米的高度,有了空間合金發揮的作用,曾凡再也不用擔心會有突然而至的地震,更不用擔心這裏會垮塌了,地下空間比外麵更加的安全。
想到這裏,曾凡忽然萌發一個念頭:‘不應該隻模仿外麵的建築,應該增加一座外麵沒有的建築,得超越外麵那些建築才行!’
曾凡不想建造沒什麼意義的神殿,他要建一個用來傳送的大殿,如果是原先還有些麻煩,現在有了空間合金,可以實現無損傳送,麻煩已經不存在了。
有了想法,他馬上來了精神,興致勃勃的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