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騎著老虎巡視一遍後發現,沿著西邊的山脈從上到下,從南到北,到處都是螞蟻,並且還在不斷向北發展。
開山螞蟻和伴生菌群生存以轉化花崗岩中的矽、鋁、鉀、鈉、鈣、鐵、鎂、氫、氧、氯、碳、磷等元素的氧化物獲取能量,他們的代謝產物要麼變成氣體或者水分揮發,要麼就是以單質或者混合物形式堆積。
設想的很美好,隻是與現實產生了一些偏差,螞蟻確實能分解花崗岩,可是它們代謝的產物同樣也不少,這些物質堆積到一起並不比原先的花崗岩占用空間少。
螞蟻的小身板,也不可能把這些廢棄物弄到太遠的地方去,自然是前麵挖掘,後麵堆積,堆積物中留出的孔隙就是它們的巢穴。
曾凡看到的結果就是,開山螞蟻確實在啃食西麵的花崗岩山脈,雪線以下感應所及的範圍到處都是,它們並沒有把山體挖塌。
隻是把山體結構換了一種形式,內部多了很多空隙,經過開山螞蟻的處理,這種消化後的混合物強度並不比花崗岩差,某些局部甚至更強。
生物的繁衍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確實強大,隻是可控性太差,想要往西邊去,曾凡仍然要爬山才行。
不過這些螞蟻也並沒有白忙活,曾凡撿起一塊螞蟻代謝的產物分析了一下,矽、鋁、鐵等許多元素都是以單質結晶的形式存在,冶煉起來就容易了許多。
甚至不需要冶煉,粉碎之後大多數都可以篩選分離,這些單質元素結晶比重不同,鐵元素用磁鐵都能輕易分離出來。
曾凡覺得可以做一種微型機器人,幫助他進行這項工作,這些物質都已經被螞蟻提純了,機器人可以按照他的指令收集這些物質進行混合或者組裝,做成他想要的器物形狀,省去他自己動手的麻煩。
一座幾千米高,數百公裏長的花崗岩山脈包含多少物質?隻要機器人的數量夠多,建造出一座大規模的城市都不在話下。
不過機器人隻靠他一個人製造數量終究有限,必須能自動化大批量生產,材料可以就地取材,能量如何獲取也是個麻煩。
他可以將特殊能量轉換成原子能,數量少了能自己製作,一旦上了規模,同樣不夠用,還應該設計一種不依靠他的特殊能力,也可以持續輸出的長效能源才行。
騎著老虎出去逛了一圈,曾凡又多了好幾個待解決的問題,吃過一個無籽瓜後,回到桑拿小屋繼續思索。
總結之後發現,製造理想的機器人最需要解決問題,第一是能源,第二是材料,其次是結構,微型機器人和類人機器人結構顯然不一樣,但是材料和能源可以相同,這樣就能減少很多麻煩。
先前製造那兩枚戒指的時候,曾凡利用改變原子核的能力,製造了一種利用同位素衰變循環獲取能量的電池。
利用微觀感應能力,他可以製造任意原子同位素,還可以設定原子衰變的時間和方向,是釋放正電子還是負電子,用這個能力,設計出一連串的同位素原子簇,形成一個閉環結構,讓它們可以接力循環產生衰變,從而釋放能量,為戒指中的芯片提供穩定的電能。
這種能源結構太複雜,需要他耗費大量功夫,提供的總能量卻並不大,優點就是安全可控,他還可以人工充能,缺點就是不可能大批量生產。
做戒指這樣的特殊產品還可以,要是數量巨大的微型機器人那就太為難了,他效率再高也沒有螞蟻的繁殖速度快。
必須設計出一種通用可量產的高效能源,這才是微型機器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