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用工廠流水線模式製作,更像是傳統的泥瓦匠,一個個的堆疊原子,不同的是,在他的感應能力下,不需要動手操作,隻需要動念就行,所想即所得,在他的感應範圍內的以億計數的原子,都能聽從他意念的指揮。
以前他感應不到沒有辦法,現在他的微觀感應既然達到了,實際操作起來當然不再是問題。
比工廠製作芯片更優越的是,他還不用擔心堆疊錯誤,意識到錯誤隨時可以用意念糾正,不需要像泥瓦匠那樣拆掉重壘。
每一次微觀感應能力的突破,都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可是現實中他的精力有限。
真正考驗曾凡的,主要還是他的想象力和行動能力。
微觀世界中的時間仿佛被高度壓縮了。
人類軀體是由近四十萬億細胞組成,每一個細胞又由數萬億計的原子組成,人類的身體就是無數原子的集合體,最快的反應速度也要以毫秒來計算,通常情況下,完成一個動作要花費時間都會以秒計算。
在曾凡的微觀感應之中,時間顆粒度也高度密集,如果不能達到納秒、皮秒,甚至飛秒級別的識別能力,他的感應能力也不可能深入原子內部的世界。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等於八千七百六十個小時,等於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分鍾,等於三千一百五十三萬六千秒,這是大多數人對時間的感應。
要感應十億分之一秒的納秒,萬億分之一秒的皮秒,千萬億分之一秒的飛秒,曾凡的微觀感應意識也要相應的分成數億份、數千萬億份,每一份意識就類似於一台高速攝影機,數萬台、數億台高速攝影機間錯開同時關注一個點,彙總到一起的信息,就等同於他的微觀感應能達到的尺度。
在這樣的時間尺度下,中頻爐每運行一秒鍾,他的微觀感應之中可以當做幾年、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千萬年的時間使用,看似無比複雜的芯片設計,也不過幾個呼吸間就完成了。
專注在微觀感應中挪動一個個原子的曾凡,主意識會自動鈍化對時間流逝的感應,相同類型的工作仿佛花了很久很久的時間,又好像是瞬間就完成了。
“咣當!”一聲大響,控製櫃裏麵的真空斷路器切斷電流,中頻爐內的溫度達到了設定值,曾凡的意識也從微觀感應中回到現實中來。
氣體循環裝置開始工作,低溫氦氣緩緩注入爐內,進行循環降溫。
剛才曾凡的微觀感應隻關注於一小塊區域內的芯片製作,這時候爐內粉末磚大部分都變成了粘稠溶液狀態,隻有他放進去的小坩堝內部一部分並沒有融化。
那可是他剛才心血的結晶,如果融化掉,原子之間位置錯亂,那他剛才就白忙活了。
不過,有了剛才積累的經驗,即便是打亂重做,也不會像剛才那麼費勁,隻是多花一點時間而已。
既然獲得了新的能力,曾凡當然不會甘於做重複工作,他將微觀感應能力重新投入進去。
溶液很快就會冷卻結晶,在此之前他要重新調整內部不同氧化物分子布局,隻有符合一定規律才能達到最高密度,達到一定的密度才會形成高透明結晶體,而不是變成普通的石頭。
這個活兒是他前麵一直在做的,現在感應能力提升後,再做起同樣的工作,無論是效率還是精準度都高了許多。
有了改變原子核內質子、中子數量的能力後,曾凡發現他可以通過這種操作幫助爐內迅速降溫,手工合成新的重元素,不僅可以吸收能量快速降溫,還可以製造出他想要的重金屬,比如鉑、金、鋨之類的原子。
輕原子核發生變化會釋放能量,提高附近區域的溫度,如果合成鐵以上的重原子核,那麼就會大量吸收周圍的散射能量,遊離的粒子,降低區域內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