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華族》遊戲也是這樣開發出來的,這個世界對他而言,好像一個超級副本,能為他提供很多意想不到的幫助。
可惜的是,他還不能控製自己來去自如,總是莫名其妙的進來,又莫名其妙的出去,實在太過被動了。
盡管還搞不明白其中緣由,曾凡知道肯定和他那種特殊的感應能力有關係,感應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或許就能來去自如了。
如何提升這種能力,他也沒有太多辦法,感覺這裏麵幾十年時間並沒有白過,感應能力一直在緩慢提升,主要原因就是跟原始人用這個交流最方便,用的多了自然熟能生巧。
曾凡不知道其他的原始人會不會達到他的水平,想來用的人多了,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天才出現,或許以後超越他也有可能。
現實世界的人們有了語言文字的便利,這種與生俱來的感應能力似乎變遲鈍了,曾凡大多數時候隻能單向感應,別人對他的思維感應能力很弱,可能那些人自己都意識不到。
在山洞裏時間過得很慢,相對於外麵的世界來說,又過得很快,沒有各種人和事的幹擾,他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各種問題。
專注的思考起來,似乎可以忽略時間的流逝,不知不覺就溜走了。
身體感覺到一絲寒意來襲,曾凡再睜開眼睛,發現外麵已經進入夜晚,不過跟外麵相比,山洞裏更加黑暗。
住在山洞裏幾十天,曾凡已經練就了黑暗中行動自如的本領,他沒有老虎那樣厲害的夜視能力,卻有更加強悍的綜合感應能力。
不借助聽覺或者視覺信息,就能準確的感知山洞裏的信息,可能與他超強的記憶力有關,還有精準的方位感知能力。
能記住山洞裏各物品的位置和狀態,所以就算沒有光線,他完全閉著眼睛,也照樣可以在山洞裏隨意走動,跟白天沒有差別。
走到洞口關閉洞門,又給幾個炭爐加炭,然後躺上箱床睡覺。
曾凡又開始了日複一日的穴居生活,換一個人可能感覺很枯燥無聊,他卻可以自得其樂。
他也刻意不去記已經過去多少天,每天睡到自然醒,白天大部分時間在躺椅上思考問題,天黑就上床睡覺。
洞裏感覺悶了,就穿上滑雪板出去轉悠一圈,回來繼續原來的流程。
實在沒有思路了,就拿洞裏儲存的那些木頭練手,研究榫卯結構,一點點實驗新方法。
這裏沒有膠水,也沒有釘子,隻能用純榫卯拚接組裝,一般的直來直去的櫃子,桌子,椅子之類的還好弄,有一定弧度的東西,難度就比較高了。
他把最需要的木盆,木桶列入研究目標,這需要一定的幾何知識,十幾塊不同弧度的木板用榫卯方式拚接到一起,恰到好處拚成一個上大下小的木桶形狀,還要有兩塊高出一截用來安裝提手,然後同樣幾塊木板拚接的桶底從桶口放下去,擠進預設好的榫槽,外部再用上下兩道有一定弧度的木製桶箍牢牢固定住。
所有榫卯結構尺寸必須嚴絲合縫,在桶箍的作用下緊緊閉合,被水泡後木材發脹,會密封的更緊,達到防止漏水的效果。
跟複雜的程序算法比起來,木桶的榫卯結構相對簡單一些,真正考驗的是他的動手能力,這兩樣恰恰都是曾凡的特長。
一天的時間,曾凡做出兩個不同結構的木桶,然後去大河邊上提了兩桶水過來。
到底哪一種結構更結實,得用過一段時間才能知道結果。
有了木桶,當然要有木盆,基本結構差不多,木盆不需要上方的提手,兩邊加上耳朵用來方便端起,坐起來更加快捷。
木桶和木盆都有了後,平時洗手洗腳就方便許多,在山洞裏的生活品質又提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