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沒法繼續實驗,於是他就想到了木星,木星是氣態行星,質量和體積都足夠大,內部的壓力當然也是火星不能比的。
曾凡當時的推測是壓力導致了宇宙石的變化,想借助木星內核的壓力進行實驗,於是做了一個相同大小的宇宙石小球,送進了木星內核區域,他自己也到了木星最大的衛星木衛三上麵近距離觀察。
木衛三是太陽係最大的衛星,直徑超過五千二百公裏,體積比水星還大,比火星略小,隻是密度和質量不及兩顆行星,軌道距離木星一百萬公裏,不遠不近正適合觀察木星的變化。
他不確定自己的身體能不能抵禦木星內部的環境和溫度,也沒必要冒險去嚐試,對於他來說,經過他改造的宇宙石小球就是他的分身,身體進去與否差別不大,他很好奇的是木星會發生什麼變化。
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的千分之一,在太陽麵前是個小不點,可是除了太陽以外,木星比太陽係其他行星加起來的總質量還要大兩倍半,它主要構成物質是氫和氦,因為質量不足以引發內部聚變反應,算是一個未成年的恒星,外部的氫和氦以氣態形式存在,一個直徑超過十四萬公裏的氣態行星。
假如有足夠長的時間聚集物質,或許未來木星終究會引發內部聚變,變成一顆新的恒星。
不過,即便是以宇宙的時間尺度來衡量,也會很漫長,按照現有理論,木星還需要繼續增加八十倍的質量才有可能引發聚變,太陽係所有其他行星加一起都不夠它塞牙縫,還差的很遠。
在太陽生命的末期會進行一次超新星爆發,會將超過一半質量的物質拋灑出去,木星如果能獲得太陽爆發拋射出的超過百分之十以上的質量或許有可能,可太陽爆發肯定是向四麵八方噴射,木星遙遠的距離注定它隻能捕獲很小一部分物質,靠這點質量演變成恒星的可能性實際上很小。
但是,曾凡送進去的宇宙石小球卻可以給它這麼多能量,能量又可以轉換成質量,不過,他沒打算將木星改造成一顆恒星,隻是實驗宇宙石小球的變化,看看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會不會繼續長大。
木星雖然大部分由氫和氦組成,可是沒有足夠的質量,哪怕他引發核聚變,也無法持續的進行下去,更像是在海洋中投入了一顆小石子,根本不可能引發海嘯。
事實也是如此,小球在木星內部並發生沒有明顯的變化,反而不斷吸收內核高溫高壓的能量,並沒有像在火星內核一樣長大,曾凡猜測可能和能量的釋放有關係,於是控製小球釋放能量,並且逐步增加到在火星內核巔峰期的十倍。
木星的內核不是氣態,不是液態,更不是純固態,而是岩石與金屬混合物高壓下的一種特殊凝聚態,密度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所有金屬物質,內核外層被極度壓縮的金屬氫包裹,小球釋放的能量不過是讓附近的這種熔岩物質溫度從兩億度上升到十億度,壓力略有提升。
雖然隻是一個內核,也有十幾倍地球的質量,更不是火星能比,小球釋放出來的這些能量對整個內核來說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曾凡繼續增加能量輸出,小球體積確實開始快速增長,不過一個多小時,就增長到足球大小,按照這種能量釋放速度,要過億萬年的時間才可能達到讓木星引發聚變的能量。
從他所在的木衛三上看過去,龐大的木星外表沒有絲毫的變化,曾凡覺得自己的擔心有點多餘了。
實驗的目的達到,曾凡準備收回小球,這時候突然發現體積變大的小球他收不回來了,並且還在持續增加能量輸出,這下可把曾凡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