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主持設計的馬爾斯一號探測器采用全新架構,由圍繞火星旋轉的軌道器和著陸於火星表麵的著陸器兩大部分組成,著陸器內部搭載可以獨立行動的火星車,整個探測器總質量超過二十噸,計劃由土星五號火箭發射升空。
由於不用考慮載人和返回部分,整個探測器可以比阿波羅飛船攜帶更多燃料和科學儀器,結構設計盡量以簡單可靠為原則。
在太空的真空環境中,背景溫度可以低至接近絕對零度,由於缺乏空氣和其他介質進行對流或傳導散熱,探測器主要依靠熱輻射來散發內部產生的熱量。
探測器內部動力係統和儀器正常工作都會產生熱量,太陽直射也會產生熱量,僅靠輻射散熱很慢,如果不能有效散熱,設備和儀器反而可能因為溫度過高而損毀。
熱量就等於能量,如何既保持溫度,又不白白浪費這些能量,也是探測器設計的重要課題,阿波羅計劃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隻能想方設法散熱和反射太陽光線,大量熱能浪費掉了。
馮倩通過意念場微觀感應宇宙石結構,找到了一種可行方法,設計出一種新型合成材料,這種材料集發電和儲能於一身,可以將高於一定溫度的能量轉變成電能儲存起來。
在實驗室製作出來後進行驗證,能效遠高於太陽能電池,更主要的是配合可以持續保持溫度的宇宙石顆粒一起使用,就相當於有了一個不會枯竭的穩定能量源。
盡管這個能量源總功率有限,最大功率隻有一百瓦,也可以為多個設備持續供電了,在載荷允許範圍內還能多個能量源組合使用,他們的探測器在功能上可以更強大,至少可以保證穩定持續的通訊。
由於地球與火星公轉軌道和速度的差異,兩顆行星之間的距離從五千五百萬公裏到四億公裏之間不斷變化,大約每二十六個月一個周期。
兩顆行星距離即將到達最近的前期也就是探測器發射的窗口期,這個時間發射路徑最短,也最節省能源,軌道設計也可以更簡捷。
根據計算,下一個火星探測器發射的窗口期在一九六七年下半年,對於馬爾斯計劃的所有參與人員來說,這個是時間都非常緊迫。
好在他們不是一切從頭開始,可以參考水星四號探測器以及在月球實現軟著陸的勘測者號探測器的設計方案,還有馮倩未來記憶中的諸多探測器方案,探測器設計和製造進展一直很順利。
從一九六五年立項啟動以來,兩年時間馬爾斯計劃的團隊從十幾個人擴展到幾百人,再到現在的超過千人,包含了從理論研究到設計,再到主要部件製造組裝,後續監測追蹤,數據分析解讀,通訊聯絡等各方麵的人員。
人員構成也涉及到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十幾種語言,算是航天領域的開創多個先例的跨國合作。
有了馮倩設計的穩定能量源和通訊模塊,探測器發射回來的信號屆時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可以接收到,所有參與計劃的國家都可以獨自接收信息進行研究,馬爾斯計劃在這方麵完全公開透明。
這也是為了後續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采取的陽謀,馮倩相信等到探測器到了火星後,拍攝的照片傳回來,會引起更大的震動。
她相信曾凡的手段,結合水星四號傳回來的信息,火星必然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假如到時候看到一個生機盎然的火星,不知道那些國家會是什麼樣的反應,未來各國移民到達那個遙遠的星球,或許可以嚐試建立起一套更公平合理的社會製度,為地球上這些國家做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