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節目《朋友請聽好》中,何老師的一句話:“好朋友都是階段性的。”,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在節目中,何老師介紹了一個情況:Y,在高中有兩位非常好的朋友,大學畢業之後,那兩位好朋友都在老家有了穩定的工作,Y選擇去一線城市打拚,結果,他本以為在最好青春時光裏遇見的能夠是一輩子的朋友,但是近兩年,他們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在發生,去年見麵時,彼此之間的聊天內容也不在一個頻道上了,Y特別難受,因為不知道是誰的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我沒錯,我們也沒有錯。”每個人都在自己過自己的生活,隻是覺得朋友本來對我這樣的年紀來說,就是一件很難得的事了,但是眼睜睜看著他們和自己越來越遠。
多數友誼都是階段性的、有時效性的。階段性是必然的,尤其是成年後跟很多人的友誼基本上是與局限性利益掛鉤,但也會有一兩個朋友即使是階段性並且天各一方,但時間和空間並沒有增加彼此之間陌生感和距離感,而且每次見麵,都倍感珍惜和感恩。
但我們需要分清什麼才是朋友?如果僅僅是玩伴,或因利益關係而在一段時間相互交涉的夥伴,那可能都不是朋友。
“友”字甲骨文由兩個“手”字組成。說文解字中,“友”是會意字,本義指朋友。甲骨文是方向相同的兩隻右手握在一起,兩人兩手相交,表示友好。“友”字還可以作動詞,表示結交朋友,還可以表示相好、相親近的意思,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現代詞典中,認為朋友,是人際關係圈中很重要的交際對象。朋友是指人際關係已經發展到沒有血緣關係,但又十分友好的人。真正的朋友通常會對對方誠實、忠心、忠義,以及先為對方著想。他們的興趣可能很相似,而且可能經常一起活動。他們可能互相幫助,例如聆聽對方煩惱和給對方心理上的支持。對於大部份人而言,朋友是能夠信任的夥伴,也是可以相互幫助的音樂天使。隻有朋友,才會在困難時伸出援手來幫助你。
《論語·季氏》講述了擇友標準:“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麵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所以,在感歎朋友都是階段性之前,我們需要想清楚,他是不是我們的真朋友。
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改變、人生經曆的增加,我們都會改變,不會單純的是當初彼此認識的那個人,尤其的都有自己要融入新的圈子。絕大多數人都隻是我們不同人生階段的或是在當時的環境中的同路人而已,但是在那一段的人生旅途中有他們相伴也是一種幸運,他們讓你那段旅程過得不是那麼艱難,也讓你擁有了很多美好的回憶。走散雖然是難免的,但是幸運的是我們一起走過,共同擁有過和彼此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