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時期,有一個部落裏出了個大聖人,不僅勇武非凡,而且智慧過人,年僅十二三歲就當上了這個部落的族長,並且把部落發展的越來越強大,周圍很多小部落都紛紛要求合並,這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小部落很快成了雄霸一方的霸主。
可是這個時候,聖人卻忽然感到凡人的生活過的淒苦無比,不僅短暫而且還沒有絲毫意義,於是起了到山中尋找神仙的心思,打算為凡俗的人找到一條可以永遠衣食無憂的途徑。
主意打定後,這個聖人就交出了族長一職,告別了族人踏上旅程,跋山涉水的一路遊曆,曆經了十幾年寒暑,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傳說中的大聖人伏羲所在的華胥之國。
向不知道第幾代的伏羲說明了來意後,這位伏羲帶著他來到了一處神秘的地方,指著那裏的石碑讓他看上麵的戒文,這位聖人看過後立時麵如死灰,在碑文前思索了七日七夜,終於下定決心,向現任的伏羲繼續提出請求,伏羲答應了他的請求,給了他十年時間讓他學習,並讓他發下重誓到時候不論學到了多少都要離開這裏,並且永遠不得再踏足這裏一步,永遠不許把到這裏的路徑告訴任何人。
就這樣,這個聖人如願以償的在伏羲門下學習了自己想要的知識,十年後,聖人帶著仙家授予的知識遊走天下傳道布法,教導大家遊耕漁獵之術,改善人的生活條件,漸漸的大家的生活條件漸漸得到改善,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隨著這個聖人,甚至還成立了一個組織來幫助大家改善生活,這個聖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當時神州的統治者大禹都請他入宮講道。
這位聖人眼看著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實現,就把石碑那段戒語拋在腦後,將更多的知識傳授出來,哪想到這樣一來卻惹了大麻煩。
那些漸漸變得富足的部落的族長們開始對部落的盟主,神州的統治者大禹心懷不滿,自認為自己的功績不輸於這個隻是因為治水就獲得王位的家夥,在私欲的膨脹下,慢慢由激進變成了刀兵相見,導致國內一片大亂,戰火紛飛,百姓陷入浩劫。
這位聖人用盡法子也無法息止幹戈,眼睜睜看著禹王在戰亂中隕落,自感罪孽深重的聖人來到皇宮,請求處罰,卻沒想到新任的大王,禹王的兒子啟連他的麵都不見,直接將他趕出了皇宮,聖人慘笑著遣散了弟子,從此不知所蹤。
聖人是失蹤了,可是他留下的知識卻沒有消失,本來被他遣散的隨者們擁立了聖人的三個徒弟為首領,用聖人遺留下來的兩冊天書繼續傳播神仙的技術,不過這次他們不再大麵積的傳授,而是遁入深山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下山尋找資質好的人帶上山來傳授,漸漸的,這個組織就被人們當成了神仙般的存在到處傳頌。
時光流轉,人心易變,隨著老一輩人的故去,這個組織的宗旨也在慢慢發生改變,由最初的尋找聖人下落並傳播適用於這個時代知識的目的,漸漸演變成遵循天道,甚至不惜參與人間紛爭來平衡所謂的天道,千百年下來,這個組織裏的人也互相間起了隔閡,為了那兩冊天書不惜同門相殘,最後這個組織也湮滅在曆史的角落裏,兩卷天書也隻剩下了半冊殘本,被人帶下了山,散落在民間,也讓很多人產生了新的思想。
到了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後,雖然各諸侯國各自為政,攻伐無度,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但是他們也不斷在尋找能安邦定國,雄霸天下的方法,於是接觸過這半冊天書殘本的人根據自己的認知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這些想法方法經過他們弟子們進行完善補充,漸漸演變成一門學問,這些思想迥異但源於一處的學問互相之間並不服氣,而這場亂世又正好是他們最好的實驗場所,於是一個個投入到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中為國君出謀獻策,百家爭鳴之景象就此形成。
秦王掃六合後,車同軌,書同文,使在亂世中不斷升華融合的百家學說得到更好的傳播,楚漢爭霸後,劉邦用黃老之法治國,尊百家大能為國士,設百經館招待百家能士辯討經理,百家學說開始走向輝煌,所謂盈極必虧,正當百家學說欣欣向榮之際,漢武帝突然關閉百經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凡為百家之人悉數驅逐出長安,百家之人稍有抗辯,輕則關入天牢徒役蠻荒,重則抄家殺頭,夷滅三族,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百家人士死傷無算,差點兒導致百家之學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