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五十四(1 / 2)

以林妍的角度來看……

嗯,以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評判一個皇帝的好壞應該從他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平來看。

但是事情也不能這麼算,秦始皇時期的百姓生活好嗎?肯定不好呀。但他還是能夠被稱之為千古一帝。

漢武帝治下的百姓也沒好到哪裏去,或者說在封建時期大部分皇帝之下的百姓過的都不怎麼樣。

漢代諺語有雲“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意思就是一個男子不耕種家裏就可能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家裏就可能受寒。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當時小農經濟的主要經營方式。

古代的生產力的低下,沒有先進的生產工具,種地全憑人力畜力,需要靠犁,耬等工具來耕作。

陶淵明曾寫道“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個壯年人每天也就能耕幾畝地,也就是自給自足的水平。

這還是在豐年,如果在荒年,天大旱或者大澇,就得餓死不少人,還有蝗災等災害。

加上各種賦稅,服兵役……

也不用理會那些網上說的古代盛世怎麼樣,吃的多好有魚有肉的,這些都是個例,也就是一些大型的城市或者都城要道之處才有這種條件。

我們國家從2013年進行精準扶貧,扶了那麼多年才勉強達到了小康社會的標準,就現在這個社會發達的程度還有人沒辦法達到國家最低工資標準。

現在社會這麼發達都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說古代社會了。

各地那些奇怪恐怖的風俗都是怎麼流傳下來的難道沒點數嗎?

隻要看一下各朝的人口數據增長圖就能差不多了解這個時間段百姓生活的怎麼樣。

我國從1949年建國時的5.1億人口到1979年9.7億,這才30年的時間,人口就增長了這麼多,中間還夾雜著1971年開始的計劃生育。

我國剛建國的那段時間生產水平也不高,勉強具有對比價值,刨除掉各種因素,總不可能是古代百姓不想生吧,他們又沒有計劃生育。

天子腳下的百姓和遠在邊塞的百姓生活條件可是不一樣哦,我們了解曆史的方法也就是史書以及各種資料。

但是年代久遠很多東西你也找不清理不全,湊合著來吧,麵上看得過去就行。

林妍很難對一個封建王朝的君主真心的喜歡,他們和現在愛豆的唯一區別可能就是他們不會再塌房了,畢竟人都死那麼多年了,想塌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治下的百姓生活好壞實在是太難判斷,那就隻能看看他們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以及給後世帶來的影響了。

曆史課本上不會去寫統治者做的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比如秦始皇修一個長城死了多少百姓,他們大多隻會記得這件事情對後世的影響——抵禦了匈奴的入侵。

修長城確實是一件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因他而死的百姓有多少呢?

也隻不過是後世百姓談及秦始皇的一句暴虐無道,刻薄寡恩中的一件事例罷了。

當年林研上曆史課的時候,真的是一顆芳心全給了秦始皇啊。

畢竟不得不說秦始皇這個人他確實充滿著魅力啊!

他簡直完美符合一個青春期少女的所有的愛情幻想,林妍甚至還生出真想穿越回去和他在一起的愛情故事。

直到長大後真的了解了秦始皇這個人,恨不得給自己打兩嘴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