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後一位名將之死?
原創 微觀宋史 王正倫讀宋史 2023-09-06 14:53 發表於北京 58人聽過
收錄於合集#靖康之變26個
靖康元年六月十五日,欽宗皇帝賜給將軍解潛金銀若幹,用以激賞將士。
今降賜金一千兩、金束帶五條、戰花袍三十領,卿可用激賞中傷用命將士。
解潛所率宋軍是朝廷派往太原解圍的一支,想一想,為向金軍求和,欽宗拚命“大撒幣”,豪擲——
金國犒軍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
如今,輪到給為趙家賣命的宋軍將士,卻少得如此可憐,而犒軍賞錢難以為繼,也成為壓死名將種師中的最後一根稻草。
蓋太原之圍,乃中國禍亂之原也。
能否堅守太原是趙宋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因此,宋軍前仆後繼,趕往太原解圍。
在奉命為太原解圍的諸路宋軍中,真正能夠和金軍正麵拚殺的部隊,是屈指可數的,但老將種師中絕對算一個。
自賊入寇兩河,河北更無一戰,河東大小雖有數戰,惟孫翊、折可求、種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至於敗也,誠可惜哉。
種師中,是種師道的弟弟,小說《水滸傳》中“小種經略相公”,也就是魯智深的領導,但孫翊才是第一個戰死在太原城下的北宋名將,可惜,孫翊隻是朔州守將,手下僅有兩千人,第一個趕到太原城下,太原知府張孝純卻隻有一句話。
賊已在近,不敢開門,觀察可盡忠報國。
“觀察”,指的是孫翊的官階,應該是觀察使,但和《夢華錄》裏的“高觀察”,可能還是有些區別的,孫翊可能隻是遙郡,而“高觀察”很可能是正任,比孫翊地位高。
張孝純的這句話,無疑是將孫翊往死裏逼,但也隻能如此,最終,孫翊在太原城下殉國。
翊曰:但恨兵少力乏,乃複戰數日,五兵皆盡,為金人所殺。
後來,張孝純被俘降金。
種師中是第二個死在太原附近的北宋名將,而種師中是在朝廷詔令緊鑼密鼓地逼迫下倉促上陣的。
時許翰同知樞密院事,昧於兵機,以峻文繩公,不容頃刻,公方欲規畫所宜,並待餉饋稍給,方乃鼓而西,翰督責益急,公太息曰:事之不濟,天也,吾何愛一死,不以報國耶?乃由土門下井陘至榆次。
當時,種師中先是奉命追擊金軍,可是,追上金人之後,朝廷卻不讓攻擊,眼看著金軍無不金銀在身,種師中的部隊原本希望借追殺金人,大撈一把,這原本無可非議,畢竟,這些金銀都是金人擄掠宋人的,如今,大家緊追慢趕,一路風塵,卻不讓攻擊,眼看到嘴的肥肉,就這樣飛了,大家原本就窩了一肚子火。
隨即,朝廷再次下令,讓他們緊急趕往太原,以致於“餉饋稍給”,也就是用於激賞將士們的“銀元”都沒來得及帶,結果,關鍵時期,種師中拿不出賞錢,士兵們沒了鬥誌。
金人乘間來突,諸軍以神臂弓射退之,師中欲取金銀賞軍,而輜重未至,故士心離散。
第一個不戰而逃的,是種師中的先鋒——楊誌,也許就是《水滸傳》中“青麵獸”的原型,近年,楊誌的墓誌已經出土,不僅如此,原本和姚古、張灝約定在太原城下會合,但是,姚古、張灝這倆豬隊友關鍵時刻掉鏈子。
初師中約姚古、張灝兩軍俱進,師中屯於榆次之境,而古、灝不至。甲戌,金人婁宿(改作羅索)悉兵來攻右軍,右軍先潰,前軍亦奔,師中率麾下死戰,自卯至巳,所餘才百餘人,身被數鎗,裹瘡力戰,又一時而死之,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