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跌跌撞撞,似乎看到了家的輪廓(1 / 1)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一直不甘心有個孫子的婆婆,腐朽的思想依然沒有任何改觀!同月13日,書平再次生了個女兒,婆婆差點暈了過去。

這年書平35歲,已是高齡產婦,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她。生過四個孩子的她,依然有著大姑娘的身材容貌,淺粉色上衣,洗的發白的藍色褲子,一雙開口布鞋穿的幹幹淨淨,剪了短發的她,骨子裏透著優雅。

四女兒“盟”,意為姐妹同心,和睦相處,生下她後的幾天裏,婆婆勸書平送掉其中一個,因為連飯都吃不飽,多添個女兒無疑多了張吃飯的嘴。瑞已七歲,妮五歲,同樣是漸懂是非的年紀,揚也已認得人。能送人的,就隻有剛出生的盟,別人給婆婆介紹了城裏的夫婦,兩口子不能生育,一直想要抱養個孩子。書平無力,她不想和別人一樣,因為窮送掉自己的孩子!但一眼望到頭的人生,她又糾結孩子留下來會被餓死,所以在那瞬間她是糾結的。婆婆伸手過來抱孩子的時候,書平後悔了,她搶過了孩子,說:難死也要我自己養大!盟沒有被送出去。此後趕上了計劃生育,書平被強製結紮,這對於書平也許結束了無望的生兒路,也是種解放!

但往後的日子更加艱難

路信的村子,是個更加貧窮的山溝溝,原本打不到工的地方,有了四個女兒之後,日子更是一度過不下去!

1999年,書平決定回娘家的村子裏,在那裏至少離市區近,打工養孩子方便。萬般無奈之下,舉家搬遷。殊不知,這才僅僅隻是她漂無定居的第一個坎。

同樣是那條土路,與十一年前書平嫁過來時的樣子,一點兒也沒變,帶著母親陪嫁的三腳衣櫃,大木箱子,帶著瑞,帶著妮,還有揚和盟四個孩子,和路信搬走了,終於遠離了那個重男輕女的婆婆,遠離了那個黃天土霧陰暗的窮窩。

時隔十一年,已育有四個女兒的書平,再次回到有母親弟弟的地方。到處打聽在村裏借了一處院子。

書平的母親看到女兒帶著一堆孩子窮的叮當響,心裏不知是何滋味.... 借來的院子裏雜草叢生,書平和路信清除草,打掃舊屋子安頓,母親怕一家六口人凍死了、餓死了,送來的柴火和油麵,借了兩畝地,算是在村子裏有了容身之處。

借來的院子比起路信給她建的土院子,大了很多,房子也多了兩間,大門口有棵杏子樹,還有片小小的地,有個碾糧食的“場”靠著公路,離母親家幾百米的距離。

由於路信並沒有把一家人的戶口遷過來,所以盡管書平回到了從小長大的地方,卻也變成了外來戶。但這並沒有絲毫減少書平認真生活的信心,她翻了門口的地,種上了西紅柿、辣椒、蘿卜、土豆、玉米... 院子裏的角角落落,打掃的幹幹淨淨,彈了新棉花做了褥子鋪在炕上,孩子們開心的滾來滾去。她會給孩子們縫沙包,晚上吃飯過後,她和孩子們在房間裏踢沙包,給孩子們展示倒立,她是個母親,卻更像個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