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堅船利炮!(1 / 3)

鑄炮手和造船的西洋工匠都招了來,自然是開足馬力動起來了。

周世龍在再次安排了一批人跟隨兩個洋人南下福建廣招人手之外,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一個炮廠以及一個造船廠。

由於有了製造福山銃的福山製造局,因此周世龍最後就把炮廠和福山製造局合並,依然叫做福山製造局,隻是分為了三個工廠,一個工廠打製腰刀、長槍、盔甲等冷兵器;一個工廠打製福山銃、製作定裝火藥;一個工廠專門鑄炮,以及鑄造各種大炮的彈藥,諸如實心彈、開花彈、藥包炸彈等等。

這三個工廠,由於加入了西洋鑄炮手,因此人員有些混雜,為了以防萬一,周世龍最後是把三個工廠隔離了開來,炮廠的位置雖然毗鄰製造福山銃的工廠,但兩堵牆擋住了,而且也派了重兵把守,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能擅自出入。

明朝的大炮分很多種,用於架在廂車或是馬背上射擊的虎蹲炮,明朝朱元璋時期就存在的大碗口銃,用生鐵鑄造、重達五百多斤的大將軍炮,用炮車推動的無敵大將軍炮、威遠將軍炮等等,至於像千子雷炮、葉公神銃這些就更多了。

不過總的來說,用得最廣泛的還要屬用於野戰的弗朗機大炮以及用於城防拒敵用的紅衣大炮。

《明史》記載佛郎機炮:“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幹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商修孔,以子銃五枚夕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這種火炮的優點是以子銃預貯彈藥,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缺點是身管較短,和紅衣大炮相比,不能有較遠的射程。[歐洲資料,短加農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間,在六七百米時命中率最高。]而中國因為罕遇歐洲那樣強大的海上對手,所以仿製的船用佛郎機炮彈重量比較輕,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與紅衣大炮相比,達到兩三千米[有史料記載紅衣大炮射程可達十裏,即五千米,估計是設置在高城上的緣故,野戰或海戰很難達到]。

至於紅衣大炮,那就更加威猛了,據《明史》記載紅夷炮之形製性能:“其後(指輸入佛郎機炮以後),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裏。”

雖說《明史》是清朝修撰的,難免要貶損明朝一番,不過按西方的同類型火炮的性能來看,這個數據還是很有依據的,是準確的。因為當時西歐各國已有領海這一概念,當時的領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來定的,16世紀末期的領海是三海裏,約合五點五公裏。

遠射程的紅夷大炮結合開花彈,成了明朝末期對抗後金鐵騎的最強武器。當時的戰法為:將後金的騎兵誘入城頭紅夷大炮射程,然後用開花彈集火射擊,效果非常顯著,連努爾哈赤都被炸死。很長時間內,後金騎兵不敢進攻裝備有紅夷大炮的寧遠、錦州、山海關等戰略要地。

當然,種種大炮,並不一定威力大就是好,這還得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就周世龍現在的情況,其實鑄造紅衣大炮純屬浪費,隻需鑄造一批弗朗機大炮就行了。當然,隨著後麵的發展,威力更大的紅衣大炮還是要鑄造的,不過這就不是現在的事情了。

而弗朗機大炮,一來可以用於野戰,二來可以安放在戰艦之上進行海戰,正是最先要趕製的。

不過周世龍在和唐博忠這些洋人鑄炮手商量一番之後,最後唐博忠等人卻是建議他最先趕製“長管加農炮”。

加農炮,其實就是後世榴彈炮的原型。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西進之後,歐洲開始出現的是射石青銅巨炮,後來出現了鐵彈,延伸出三種火炮,一種是長炮、一種是迫擊炮,第三種就是這加農炮了。而之後的意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因此到16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采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

到崇禎三年這個時候,加農炮的技術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全身精鐵鑄造,射程最遠可達十裏,是分裝彈藥後膛裝填式,上麵還有射表、準星等等輔助炮擊的部位。至於彈藥,雖說不是後世的那種剛猛爆裂的榴彈,但也是藥包式炸彈,威力絕倫,用於野戰或是攻城那是最威猛不過了。

特別是攻城,一個藥包式炸彈扔過去,城牆都要被轟塌了,後續攻城的士兵可以直接破牆而入,絲毫沒有阻礙。

這是野戰炮,但是周世龍可不僅僅要發展陸地武器,更加要的還是發展海上武器,因此艦載大炮勢在必行。不過對於周世龍提到的要在戰艦之上使用大炮,這卻讓唐博忠等人極為詫異了。

不是唐博忠等人不知道可以將大炮裝載在戰艦之上,而是自他們到明帝國來之後,就很少見明帝國的戰艦之上安裝有大炮,即便是安裝了,那也是當擺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