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有離得很遠的住戶也找過來,盧爸隻收購了一家,那是一處廢棄的院子,大概六百多平米吧。其他的盧爸都不再收購。一時村裏流言四起,搞得村委會還上門谘詢是不是有什麼項目?
盧爸苦笑,攤攤手,“叔,咱哪有啥項目,就想自己家周邊多買點地,蓋個二層樓。有幾個是老人找上門,看著歲數大挺可憐的,就買了~要有什麼好事,我還不直接去找您老麼。嗬嗬~~”
村領導再三確認,才失望的離開。誰不希望自己村裏人富起來,尤其是這老街區窮人多。當村領導也是為民憂為民愁啊。
這麼多住家戶,盧爸並沒有大改造,就是把屬於自己家的整體圍起來,圍了堵牆,重新弄了個大院的門,不合理的小道規整規整。
把每戶房頂修繕修繕,牆體加固加固,再上保溫材料,還刷了青灰色牆麵。這都是千夜給的意見,畢竟現在房是自己家的,出了事故不好。
還給租戶老人們一家發了一床被褥,馬上冬季了,都是點兒老年人再凍壞就不好了。記得前世,旁邊一個老大爺冬天死在家裏了,很多天沒人發現。現在自家當了這個房東,不能讓這些事再發生。
盧爸想趁著天還不冷,挖溝鋪上管道,弄個鍋爐房一燒,都暖和了。不過最終沒能實現,工人來看,說是房子太老了,間隔又近,周邊的地,挖一下都怕老房子有坍塌的危險,可不敢大動工。隻能作罷,不過人們拿到賣房的錢,過幾個暖冬倒是沒問題的。其他的以後再細琢磨。
小營村說起來不算窮村,反而經濟好的不少,不過都在外圍,新宅基地,三間房一處院子,寬敞明亮,還能蓋兩間小房。也有早早住上小二樓的,整體生活水平還行。
盧千夜家住的老街,是爺爺留給父親的,當時隻是一個茅屋。老街是村裏自古就有的,現在基本都是老年人,房子能不破嘛?見過土坯房沒?千夜家周邊一大半都是,要不房子矮,估計是安全吧。
新街區老街區窮富分化比較明顯。記得直到五年後,老街區才慢慢有給孩子翻蓋的。但千夜家附近,除了自己家和大院外離得比較遠的三戶人家,沒有任何人翻蓋。
也不知道老人的孩子都不在當地?還是,真的都是窮人聚集這邊了?其實千夜認為,最有可能的是這邊房子占地麵積太小,一間半的小平房不帶院子能有多大,沒什麼重建的價值。
周邊都是窮苦老人,盧爸盧媽想著能幫就幫幫吧。年前還給每戶老人,發了米麵各一袋,一桶油加二斤肉。現在知道閨女不用操心,盧爸盧媽更灑脫。
老人們收到這些吃食,老淚縱橫,連連推辭,“使不得使不得,房賣了給錢給被褥,又給修房,這是修的幾輩子福啊,可是使不得啊……”老人們無不感動又心酸,這是要苦盡甘來了嗎?
盧爸盧媽放下東西出門,也是抹眼淚。之前白天睡覺,晚上幹活,沒注意周邊老人,真的是太窮太難了。窮到自己都不敢相信。
外屋半間燒火做飯,裏屋就一個大土炕,那被褥破的不知道如何形容才好,真的什麼都沒有,舊衣服就那兩件,什麼櫃子桌椅都沒有,也就用幾塊木板下麵墊四塊磚放點雜物。最窮的一個連碗都沒有,估計是祖傳的一個呂飯盒……一切看了都叫人難受不已。
盧爸盧媽從村裏綜合供銷社買了幾件勞保大衣,棉褲棉鞋,給那幾戶最窮的孤寡老人送過去。這些在村裏非常便宜。這會兒可沒有集體供銷社了,是私人租的老供銷社地方,店名沒改。
盧千夜支持父母做善事,但也微微提醒了下,鬥米恩升米仇,別咱善事做了還遭人非議。什麼事都得有原則,到時候定出個章程,比如符合哪些條件可以領哪些勞保福利。
這樣領到東西的人感激,沒領的人也說不出什麼閑話。盧爸盧媽善良但都是有原則的人,一早就考慮到這些問題。千夜知道後也就放心了。
一切就緒,盧千夜家這圍牆中的萬米平方,儼然成了村裏的一道風景。灰牆紅瓦,遠處看整齊劃一,倒像是一片新規劃的區域。住這裏的人們個個樂嗬嗬的。
過年時老人們穿著新衣服出來顯擺,逢人就說,露著牙豁子不停地說笑,那表情和孩子一樣天真。但讓人看了鼻子發酸。太久沒體會過穿新衣服是怎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