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大山深處的絕頂山上,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四麵高山環抱。
站在高高的山上俯視村莊,清一色木屋,猶如掉落在高深莫測的枯井底下那一片片的樹葉,是那樣的小!
村子裏隻有一條麻石小道與外麵的大千世界相通,就像是從一口巨大的枯井裏鑿出一扇千丈高的小門,小門與麻石小道連接起來,就這樣井底的村民與外界聯係起來了。
這裏,山高林密,木材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木材成了這裏不可替代的建築和生活材料。老百姓的住房是清一色的木屋,木屋上的瓦片也是由杉木皮做成的;就連居民吃飯的碗也是用木雕成的,鍋蓋、洗澡盆、洗臉盆等等也是用杉木打成的…
這裏的居民都是清一色的劉姓苗族人,他們是共祖宗的。
不知是在哪個朝代,他們的老祖宗看上了這口與世塵封的″枯井\"!也許老祖宗是某個朝代的高官,隻因不滿朝政而慘遭皇帝抄家甚至抄宰,他帶著家眷躲到這裏來了;或許是老祖宗為了躲避戰亂而舉家遷徙到這口″枯井″之底,也許…
總之,這口枯井之底的居民應該有著共同的先祖。
這裏交通閉塞、與世隔絕,許多老人隻知道有明朝,不知如今是民國,也許這族人早在明朝就在此定居了。
千萬別小看這口″枯井″了,裏麵容納著一千多男男女女呢。”井底\"百姓雖然過得艱難,可生活卻也無拘無束,遠離硝煙的戰場,過著自給自足的安定生活,人們易於滿足,隻要有一口飯吃就滿意了。
″枯井\"裏最繁忙的季節當數秋天了。這裏地處高山,紅茹自然是秋收作物之首,這個季節裏,男男女女在忙著搶收紅茹。
每天,天剛麻麻亮,男人們便在女人那″快起床″的吆喝聲中搓揉著那沒睡醒的雙眼,迷迷糊糊地跟隨著睡在自己身邊的女人起了床。
這裏的水貴如油,女人從木製水缸裏舀一小瓢從老遠的地方挑回的水,小心翼翼地倒入瓦罐中,生怕灑出一點水來。
她蓋上瓦蓋,然後往灶膛裏塞上一大把幹枯的棍棍柴,這裏最不缺的就是柴,女人們是不珍惜柴火的。
柴多火旺,瓦罐裏很快冒出了″青煙\",水熱了。
女人為男人倒上熱氣騰騰的洗臉水,男人將熱呼呼的臉帕往臉上一鋪,呀,多爽啊!老舒服了,爽到腦子深處了,瞌睡蟲驚慌地逃得無影無蹤了,人也清醒過來,頓覺精神振奮,力量倍增!
於是男人匆匆洗幾把臉,趕緊挑上工具上山挖紅薯去了。
女人則留下來,她要抓緊時間做好一日三餐的飯菜,然後帶上兩餐的飯菜上山。
山上勞作的男人早已饑腸轆轆,一見女人提著飯菜上來,趕緊丟下鋤頭,三步並作二步樂癲癲地迎了上去。
″餓死我了!\"男人伸手揭開鋪蓋在飯籃上的布帕子,拿著一個還有熱氣的紅茹就往口裏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