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逝去(1 / 1)

不知道何時起我喜歡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想到的,像小時候自己寫過的第一篇作文,像上學時被征集刊登在學校報紙上的第一首詩。

以前看到別人寫的小說,看郭敬明的《小時代》《當悲傷逆流成河》我覺得哇塞,寫的真棒,作者真厲害,我什麼時候也能寫一本書,不要求多厲害,隻希望他能有清晰的故事線路,鮮明的人物性格就好,隻要能把故事完完整整寫完就覺得自己已經很棒了。

去年我就開始找各種各樣的App.因為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寫,怎麼開始,一遍遍的下載各種App,一遍遍的又開始刪除。後來開始定書名,定角色,開始寫故事,因為早都畢業了一直在上班,所以上班的時候也在思考要刻畫什麼樣的人物,後來一次次刪除,一次次的定稿,故事終於成型。

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想象力特別豐富的人,寫了三個月都沒有人看,差不多半年,有一天終於看到電腦上閃動的信息,看著那一條評論我特別激動,小心翼翼點開,居然是“你寫的什麼玩意兒”一瞬間又氣又好笑,因為一開始就是隨便寫寫,沒想到有人會看,被罵後我很難過就把這句話po在了社交平台上,原話是這樣的,我說今天好生氣啊,寫了好久的小說沒人看,突然有一條評論讓我激動半天,居然是“你寫的什麼玩意兒”

因為以前也發過很多,從來沒幾個人評論,突然之間評論數量暴增,十個,二十個,一百個我想這是火了嗎。好多人問我你寫的什麼小說啊,在哪個App我看看,要書名的人很多,我就發在了評論區置頂,第二天陸續有人給我評論,社交平台和App都有,還有好多可愛的網友給我構思情節,說下一步你該怎麼寫,評論區也有人附和說如果這部小說完結就是萬人撐起的一部小說,當時我也信心百倍,覺得自己寫法太幼稚,就參考了網友的奇思妙想,以前一個月更新不了一章,當時一天更新兩章。

沒有大綱,沒有預本,直接開寫。從開始的思緒混亂,到整個章節人物形象越來越鮮明,最後感覺人物都立體起來了。後來由開始文思泉湧的激動開心到後來思緒枯竭的煩躁,從開始不知如何開始到最後已經想好了故事的結局,有時候會想到下來要怎麼寫而整晚睡不著。都說開始容易堅持很難,最終因為生活原因有一段時間我斷更了,好幾個月想起來才去寫一篇,又從開始故事靈動到後來故事乏味無趣如同嚼蠟,最後索性直接刪除不寫了。

書中人物名字我忘記了,反正自己感覺寫的還可以,故事人物內容圍繞畫展展開,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小人物,我也是小人物,從沒有接觸過畫展隻在電視上看到過。現在腦海裏都有那本書的故事情節,當時每寫一個章節,故事仿佛看電影一樣在我腦海裏一遍一遍清晰的演示。因為記憶深刻,所以現在我還記得書中的人物形象。

都說一部作品就像是作者的孩子一樣,有血有肉,我覺得這句話真的說的非常棒,雖然我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寫下去,但是有時候想起來他們仿佛真實存在過一樣。

我記得書中寫過的玫瑰花藤蔓,我記得漫畫展中隔間裏的布藝沙發,我記得那個高傲,經曆了生活磨難卻不肯輕易低頭的主人公他們都藏在了我記憶的最深處,好多人覺得一本書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隻有寫書的人才知道他們真的真實存在過。

以前覺得自己從來不會接觸各種畫展,今年卻意外在藝術展待了一段時間,看光影投射在幕布上, 看塞尚.四季沉浸式藝術,整個人窩在暖黃色懶人沙發墊上,四周光影投射,本來在畫中的人物也變得活靈活現起來,這時我總會想到自己書中所說的展覽,想著如果自己當時沒有衝動沒有刪掉那本還沒寫完的書該有多好。

那個畫展展出的是保羅.家塞尚的作品,西方繪畫史上,法國畫家保羅•家塞尚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這個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男孩,後來也成為了畢加索的偶像和導師。

當時在展廳上班的每一天我都在想如果當初沒有刪除那本小說多好,因為我接觸到了可能我曾經自己都不會接觸到的東西,但是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有過難過有過懊悔,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就這樣被自己扼殺在繈褓中,都說一切是最好的安排,那等待我的又是什麼

失去的,逝去的都在祭奠我空白張揚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