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我們,已經到了而立之年。而立之年的此時,正式我們事業的大好時光,然而,在你這個年齡,你會發現,生活中許許多多地方會用到錢。那錢是從哪裏來的?當然是從你的辛勤勞動獲得的。30歲的你,已經是一個穩健的成熟的人,那麼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薪水和酬勞呢?
社會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需求也在逐漸增長。麵對五險一金,麵對自己的年終獎金,你是否質疑過自己為啥工資總是這麼可憐?當你和朋友談論自己的薪水的時候,你是否有過難以啟齒的經曆?
有這樣一個關於員工需求增長的故事:一群鸕鶿辛辛苦苦跟著一位漁民十幾年,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腿腳不靈便,眼睛也不好使了,捕魚的數量越來越少。不得已,漁民又買了幾隻小鸕鶿,經過簡單訓練,便讓新老鸕鶿一起出海捕魚。很快,新買的鸕鶿學會了捕魚的本領,漁民很高興。
新來的鸕鶿很知足:隻幹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主人就對自己這麼好,於是一個個拚命地為主人工作。而那幾隻老鸕鶿就慘了,吃的住的都比新來的鸕鶿差遠了。不久,幾隻老鸕鶿瘦得皮包骨頭,奄奄一息,被主人殺掉燉了湯。
一日,幾隻年輕的鸕鶿突然集體罷工,一個個蜷縮在船頭,任憑漁民如何驅趕,也不肯下海捕魚。漁民抱怨說:"我待你們不薄呀,每天讓你們吃著鮮嫩的小魚,住著舒適的窩棚,時不時還讓你們休息一天半天。你們不思回報,怎麼這麼沒良心呀!"一隻年輕的鸕鶿發話了:"主人呀,現在我們身強力壯,有吃有喝,但老了,還不落個像這群老鸕鶿一樣的下場?"
年輕的我們有理由來獲得自己的要求,公司也有權利來滿足你。然而30歲的你,事業正起步,在你事業的上升期你能獲得高官厚祿,似乎並不是很現實。都說一分耕耘一份收獲,然而在中國始終存在著貧富差距,就像是我們的薪水一樣,有人年薪百萬,也有人溫飽未解決。當然了,從大的方麵說是一個國家的問題,那麼由大到小,作為我們個體,我們豈能呼籲收入平等?與其說在想著薪水平等,還不如修養好自己。大環境你改變不了,你卻有適應能力。我們獲取一份工作,薪水是你必須獲得的一份回報,然而,你在工作之中,你還會獲取一份經曆,獲取一份興趣。
如今大學生就業是個熱門話題,大家對新手很重視,新手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未來的生活質量。然而在法國,大學畢業生找第一份工作時最重視的是什麼?在法國大學生們的答案中,"工資收入"這一因素的排名相對靠後,他們最重視的是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
法國幹部就業協會針對2000名法國大學應屆畢業生進行過一次調查,其問題是"在接受一份工作時你都看重哪些因素"。大學生們給出的答案按照重視程度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工作令自己感興趣、良好的工作環境及氛圍、在公司發展的前景、工作中有自主權、個人生活與工作達到平衡。工資收入在大學生們考慮就業時排名第六位。企業在招聘時的側重點也證明大學生沒必要把收入看得那麼重。調查顯示,企業為把應屆畢業生吸引過來並留住他們,最重視的是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及氛圍、給予其足夠的自主權、分配其感興趣的工作以及應聘者是否在兩年內畢業。提供合適的工資待遇隻排在企業吸收人才注重因素的第五位。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法國人做到了。我們30歲之前的炎黃子孫呢,有沒有想打這一點?工作令自己感興趣、良好的工作環境及氛圍、在公司發展的前景、工作中有自主權、個人生活與工作達到平衡,這五點總結起來,這對於法國的大學生來講,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處理好理想與收獲的關係。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我們真正能夠做到永不放棄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嗎?法國的皮爾做到了,法國少年皮爾從小就喜歡舞蹈,他的理想是當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員。可是,因為家境貧寒,維持基本生活都非常艱難的父母根本拿來不出多餘的錢來送皮爾上舞蹈學校。
皮爾的父母不得不將他送去一家縫紉店當學徒工,希望他學一門手藝後能幫家裏減輕點經濟負擔。每天在縫紉店工作十多個小時的皮爾厭惡極了這份工作,不擔因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報酬還不夠他的生活費和學徒費。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是在虛度光陰,他為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而非常苦悶。他甚至認為,與其這樣痛苦地活著,還不如早早地結束生命。
絕望中的皮爾突然想起了他從小就崇拜的有著芭蕾音樂之父美譽的布德裏。皮爾覺得隻有布德裏才能明白他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的人。他決定給布德裏寫一封信,希望布德裏能夠收下他這個學生。在信的最後,他寫道:如果布德裏在一個星期內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這個學生,他便隻好為藝術獻身,跳河自盡了。
很快,年少傾垮的皮爾收到了布德裏的回信。皮爾以為布德裏被他的執著打動,答應收下他這個學生。但是信中卻並沒有提收他做學生的事。隻是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曆。布德裏告訴皮爾,在他小的時候,很想當一名科學家。可是因為當時家境貧窮,父母無法送他上學,他隻得跟一個街頭藝人過起了賣唱的日子。最後,他說,人生在世,現實與理想總是有一定距離的人,首先要選擇生存。隻有好好地活下來,才能讓理想之星閃閃發光。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談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