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2 / 3)

薛仁貴西征

兵能唱著歌回家,表達了軍民將士們的喜悅之情。

薛仁貴西征這次戰役,仁貴雖然立

了大功,但主將鄭仁泰的犯了錯誤,導致了這次戰爭不完美。鐵勒的思結、多覽葛等部落本來要投降,鄭仁泰不結納,反而出兵捕獲了對方的家屬,賞賜給部下,這些部落隻好逃亡。鄭仁泰派兵追趕,不但沒有找到敵軍,還因為缺乏糧草,損失了許多兵員。薛仁貴自己也娶了一個妾。一回到朝廷,部隊的許多將領都遭到朝臣的彈劾,唐高宗以功抵過,未加追究。

天山之戰本來可以一舉消滅鐵勒,開拓唐朝北方邊疆,從而遏製**厥勢力的發展,但由於主將鄭仁泰的嚴重政治性錯誤使得此戰前功盡棄。但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使得對唐邊境威脅達數十年的鐵勒族在不到一個月就馬上衰敗,可以說是古代將軍唯一一位。接著就是薛仁貴自己指揮才能大發揮的舞台了,高句麗滅國之戰。

兩千兵馬滅高句麗

說到對高句麗的戰爭,隋唐兩代四位帝王前前後後進行了數次征討,隋煬帝楊廣三征高句麗,次次出兵30萬以上,最多一次居然派出了112萬,號稱200萬的大軍(唐朝建國半個世紀都沒有派出過30萬以上的軍隊)結果次次失敗,損失慘重,可以說強大的隋帝國的滅亡跟不斷討伐高句麗有很大關係。唐太宗的征伐也被困在了安市城,成為這位偉大帝王的終身遺憾,而其他的征討多為小規模的戰爭。而到了唐高宗時期,唐朝國力強盛,唐高宗雄才大略,決定完成父親遺誌,滅掉高句麗。乾封元年(666),高句麗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與其弟泉男建、泉男產不和,泉男建自稱莫離支,發兵討伐泉男生。泉男生於是派其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援。同年六月初七

,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援泉男生;任命泉獻誠為右武衛將軍,擔

電視劇《薛仁貴傳奇》中的薛仁貴

任向導。

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共同討伐高句麗。9月,龐同善大敗高句麗軍。

電視劇《薛仁貴傳奇》中的薛仁貴同年

9月,薛仁貴統兵出征。12月,命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司列少常伯郝處俊為副大總管,契苾何力、龐同善亦為副大總管並兼安撫大使,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亦受李績節度,諸路合擊高句麗。征調河北諸州縣的全部租賦以供遼東軍用。乾封二年(667),李績兵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鎮守,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

新城是一座戰略極其重要的城市,是整個戰場的軍事血脈的樞紐,地位不言而喻,而且李績自己也說了“新城,高句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而李績卻疏忽了對剛打下來的新城的防守,往往這樣就會出事故,果然剛過幾天,高句麗總頭領之一泉男建率大軍夜襲二人的軍營,新城告急。關鍵時刻,薛仁貴率軍狂奔而到,神降天兵,突然殺到,把處於劣勢的形式瞬間扭轉過來,倒過來斬殺敵人數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圍。

同年10月

,龐同善繼續進攻,在金山路上遇到高句麗大軍10多萬人,被打的落荒回逃,高句麗軍追的興起,薛仁貴率本部兵馬衝殺出來,將敵人大軍攔腰截斷,敵軍大亂,薛仁貴領兵奮力殺敵,此戰殺的昏天暗地,敵人數不剩數,最後薛仁貴大敗高句麗軍,斬首五萬人。(注意啊,斬首多少人並不是敵人的總兵力,而指的隻是斬殺的人數,並沒有算逃跑等的人數)唐軍乘勝攻占南蘇(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西木奇鎮)、蒼岩(今吉林集安西境)3城,與泉男生部會合,贏得了金山之戰的勝利。高宗親筆寫詔書慰勞仁貴:“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敵,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金山之戰是唐初年的罕見的大規模遭遇戰,是滅高句麗四大戰役最關鍵,最大的一次戰役,基本消滅高句麗精銳部隊,為徹底勝利奠定基礎,此戰由薛仁貴親自指揮,功不可沒。

同年的11月下旬,薛仁貴僅帶2000人的兵馬向前進軍,發兵扶餘城(今吉林四平),有的將領大力反對,認為人實在太少了,搞砸了不好收場但是薛仁貴說:“兵不在多,顧用之何如。”不在多少,就看你主將會不會用,曆史上能說出這樣“大話”的將軍也沒有幾個。兵貴神速,接著一場人類戰爭奇跡又出現了。高句麗派出數萬大軍快速出兵新城,想奪回主動權,這正好就應了薛仁貴的道了。當敵人行軍的時候根本無法想象唐軍居然會那麼快就打過來。時逢冬天,東北大地,白雪藹藹,薛仁貴2000玄甲騎兵全部著白衣。當他們發現敵人的時候,薛仁貴當機立斷,利用騎兵平原優勢,衝殺敵人。於是在白色的雪域平原上,正在行軍的高句麗兵看見一大團白色飛衝而來,還以為是雪崩呢。薛仁貴指揮殺敵,用了7個時辰,不到15個小時的時間斬殺俘虜敵人萬餘,剩餘軍隊四散潰逃,這次戰役也要看出唐玄甲軍的戰鬥力恐怖之處,據考證這是最早利用保護色的戰役。

接著薛仁貴率領2000將士繼續前進,乾封三年(668),薛仁貴的部隊攻占堅固的扶餘城。之後高句麗連續40多座城市直接向薛仁貴投降,薛仁貴聲名鵲起,威震遼海,神威四方,自此,高句麗所最懼怕之人為薛仁貴。

就這樣薛仁貴大軍沿途破城抵達平壤城下,與從行軍大總管李績等諸路大軍會師平壤,大軍合圍,攻破平壤,薛仁貴親自接受高句麗國王投降,根據史料記載,高句麗國王高藏在向薛仁貴投降簽字的時候,連抬頭看薛仁貴的勇氣都沒有,威懾力到了何種地步。真有張遼使江東小孩夜不敢哭的風采。自此,隋唐幾代帝王滅亡高句麗的願望終於在高宗這裏得到了實現。如果仔細研讀過這段史料的話,大家會很清楚,高句麗實為薛仁貴所滅,他起了關鍵和決定性的作用,而並非是李績。

可是呢,後世史書上卻把征東的大功勞給了李績。薛仁貴在滅高句麗四大戰役,新城、金山、扶餘、平壤中的金山和扶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中消滅有生兵力最多的金山之戰,和破城最多的扶餘之戰幾乎由薛仁貴獨立打勝的,同時他也參加了大部隊都參加的平壤戰役,並且救援了新城,沒有讓李績的錯誤導致戰局的崩盤,所以滅高句麗的關鍵性人物是薛仁貴。後世百姓也著寫《薛仁貴征東》以紀念這位英雄人物。

高句麗楊廣3次征討,唐太宗幾次征討均告失敗(兩次大的戰役和數次小的突襲),雖說薛仁貴時期,高句麗內部有政治分裂。但是薛仁貴能滅,可見其實力。

之後,高宗命薛仁貴率兵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做為地方長官,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於恢複和平,恢複生產,醫治戰爭創傷的工作中。史書說他這時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句麗的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一時間高句麗人都非常喜悅,忘記了亡國之痛(史書原文為“撫孤存老,檢製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

從這裏看出可以使人忘記亡國之痛,可見薛仁貴的政治才能是非常出眾的,同樣他又當上了看門將軍,不過是中國東大門的看門將軍,也應了守天下之門這一說。總章二年(669)薛仁貴編撰《周易新本注義》這是世界第一部辯證法理論的軍事著作,軍事價值很高,很了不起。這時期是薛仁貴最風光的時期,是他人生的頂點,但是人會有低潮的時候,隨後薛仁貴進入自己人生的最低點。

編輯本段

青海之敗

戰事過程

要說薛仁貴一生中唯一的敗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敗了,有的隻知道薛仁貴簡單事跡的人,看見薛仁貴的評論總會說,唐朝初年(唐高宗)薛仁貴青海大非川大敗,是唐初最大的敗績,導致丟失安西四鎮等重大損失,

薛仁貴畫像

但如果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實情況的時候,請不要妄加評論。

薛仁貴畫像吐蕃進軍西域,薛仁貴已經

56歲了,隻要稍稍仔細了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貴的在這場戰爭中的計謀。唐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這是主帥薛仁貴同副將郭待封之間的一段對話,意思就是烏海路途遠而且險要,車很難行動,如果帶著輜重走的話,就把破敵的機會給延誤了,我們打敗敵人就班師回朝,如果再把輜重從遠處來回搬運很麻煩。這地方瘴氣很濃,大部隊不留太久,這地方的地形正好適合安營紮寨,給你2萬人留在這裏看輜重糧草,我帶兵快進破敵人。注意這句話“破賊即回,又煩轉運”,滅完敵人就班師回朝了,運送輜重很麻煩,薛仁貴為什麼要說這句話?難道吐蕃軍會立刻主動來找他?就地與唐軍結束戰鬥?那薛仁貴為什麼要輕裝前進去找吐蕃軍?這不又走遠了,況且這是大仗,不是消滅一萬人可以解決問題的,為什麼呢?這就是薛仁貴的計謀了--拋磚引玉,他前進到烏海幹掉吐蕃一萬來人,他算出吐蕃肯定判定唐軍會以這樣的速度攻擊,一定是輕裝部隊,而糧草肯定是放在後方了,吐蕃一定會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軍的糧草,因此他的軍隊集結會倉促。後魏元忠彈劾薛仁貴的一句話也證明了這點“彼吐蕃蟻結蜂聚,本非勍敵,薛仁貴、郭待封受閫外之寄,奉命專征,不能激勵熊羆,乘機掃撲。”而且這是吐蕃和吐穀渾的聯軍,而他到達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時候,郭待封是據險而防守,以逸待勞,用2萬軍隊守城當住20萬倉促集結的軍隊,阻擋他一段時間沒問題,這時候薛仁貴再殺回來,由於薛仁貴的軍隊是乘勝而回,再鼓勵他的將士去救兄弟,去救糧食,再者等到薛仁貴回來,吐蕃是疲憊之師,薛仁貴再從後麵出現,郭待封殺出來,前後夾擊,10萬軍隊就可以大破吐蕃20萬。這就是為什麼他說運送輜重麻煩,因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渾引出來,然後就地全部解決。薛仁貴之前可用2000人幹掉好幾萬人過,這是多麼周密的計謀啊,兵法曰“軍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人問了,薛仁貴這不是犯兵家大忌嗎?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藝術型軍事指揮家是因地製宜的使用計謀的,書是死的,人是活的,隻會按部就班的將軍打不出漂亮仗。咱開國大將陳庚還使用過兩次埋伏的計謀,這不也是兵家大忌嗎?可是人家是大勝.可見薛仁貴的計謀到了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這裏了,可是因為一個人,這一切都成設想了。

那個人就是薛仁貴的副將,名將郭孝恪的二兒子,郭待封,也就是給薛仁貴看糧草的那個,那郭待封是名門之後,並且出征前官位甚至和這個農民出身的薛仁貴一樣高,憑什麼當他的副將啊,所以書上就寫了“多違節度”,總違反命令。按照開始的計劃實施,薛仁貴先打到烏海,勝利了,砍死一萬來人。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沒聽薛仁貴的,繼續帶著糧草前進,薛仁貴知道這事情以後差不多就預感要完了,他再帶部隊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讓敵人的優勢兵力給包圍了,那就徹底完了,他下令讓郭待封快點走,郭待封也沒急行軍。等快到了烏海了,還沒碰上薛仁貴呢,人家吐蕃的20萬軍隊真出來了,郭待封這小子把糧草輜重全丟了。薛仁貴聽到這個,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後吐蕃糾集60萬軍隊和薛仁貴這支7萬人無糧食的軍隊決戰,還是歸於薛仁貴能打啊,才能保下一些軍隊,吐蕃應該也損失很多,否則他完全可以殺了薛仁貴,為什麼不殺呢,他被薛仁貴這種氣勢給震住了,他們想象得到,這次他們利用了唐軍將帥不和的矛盾,取得了勝利,但是如果再來一個薛仁貴,他們就受不了了,可以說後世唐朝再鮮有薛仁貴這樣的人物了。這次戰爭並沒有全軍覆沒,且《舊唐書》上也沒有記載,隻是宋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寫了,但是議和罷兵和全軍覆沒明顯矛盾,舊唐書的記載應該是真的。本來這場戰爭完全可以壓製住吐蕃,估計也不會發生92年之後長安被攻破的慘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