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揚州大都督要造反的消息,李淵心計如焚,因這個消息很不確定,不好召集大臣商議,隻得悄悄地把自己的心腹撿校右廂宿衛武士彠召來。
武士彠,字信,並州文水(今屬山西)人,青年時期曾挑擔子去各村賣過豆腐,又曾和同鄉許文寶經營過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據《冊府元龜》記載:武士彠“才器詳敏,少有大節,及長,深沉多大略,每讀書,見扶主立忠之事,未嚐不三複研尋,嚐以慷慨揚名為誌”。武士彠是個讀書識字有政治抱負的人,而不是以致宙為目的的一般商人。隋朝來年,由於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統治,並州和全國一樣,到處爆發了農民起義。就在這樣的形勢下,“深沉行人略”的武士兵彠,棄商從戎,在太原做—名隊正。
武上彠的發跡,與他結認並忠誠李淵、李世民父子有直接關係。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派遣世襲貴族唐公李淵為並州、河東撫慰大使,鎮壓今山西境內的毋端兒、曆山飛等農民起義軍。李淵初到並州,“行寫於汾、晉”,就和“家富於財,頗好交結”的武士彠建立了聯係,並經常“休止其家”,受到很好的款待。第二年,李淵做了太原留守(太原地區最高長官),就委任武士彠為行軍司鎧參軍。當時,人民到處起義,聲勢浩大,武士彠陰勸李淵起兵,並進“兵書及符瑞”。李淵表示:理解他的好意,如果將來取得成功,“當同富貴耳”。當時李淵是太原地區最高長官,武士彠是其下級官吏,他們竟敢一起討論十惡不赦的“謀反”之事,可見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很深厚的了。
大業十三年初,李淵、李世民父子,見隋朝大勢已去,決定乘亂起兵,奪取天下,遂命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分頭召募士兵,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懷疑,並表示要按查此事。由於武士彠的勸說,王威、高君雅沒有采取什麼行動,為李淵消除了起兵的障礙。
李淵在太原起兵時,建立大將軍府,武士彠為大將軍府司鎧參軍,並隨唐軍西行進入長安。唐朝建立後不久,李淵對支持他起兵的功臣大加封賞,武士彠為二級功臣,並給予他以犯罪免死的優待。他作為皇上最信任的人,本可以擔任更高的官職,但是為了更好地為皇上分憂,他願意“撿校右廂宿衛”即做唐宮近衛軍軍官。
武士彠在近衛軍中供職期間,仍留在原籍的夫人相裏氏和一個兒子相繼死去。武士彠勤於職守,沒有回家。後來李淵知道此情況後,特下敕表揚。武士彠的妻子死去不久,李淵就主動為他這位“廉儉”“忠勤”的功臣老友考慮起續娶的問題了。李淵選中隋朝貴族楊達的女兒,令桂陽公主主辦婚事,結婚費用全部由國庫支給。皇帝提親、公主主婚、費用國家支給,這是曆史上罕見的殊恩和殊榮,足見李武兩家關係之密切。
李淵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武士彠,武士彠道:“不知皇上從何處得知此消息?”
李淵道:“傳聞甚多,宮中也有此傳聞。”
武士彠道:“臣也曾聽人說過。”
“哦,你怎麼看?”李淵問。
“臣不信有此事。揚州都督要造反,臣寧願不要自己的腦袋。”
你怎麼如此肯定?”
“陛下,揚州都督是您侄子,知侄莫如叔,陛下英明蓋世,難道您也認為您的侄兒要造反嗎?”
“這我也有點不大相信,可是不能不擔心。”
“要說擔心,我也擔心。”
“這是怎麼說?”
“雖然揚州都督以皇侄之親、以正直之性鎮守揚州,然當此天下初定之時,他手握重兵,風吹即有草動,不能不令人不防。”
“不錯,愛卿可謂一針見血。”
“然防需得法。”
“依愛卿,有何高見?”
“臣請陛下擇一心腹之臣入揚州為官,就近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