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謝安做媒薦子敬獻之流淚別發妻(2 / 2)

謝安把王獻之腳被燙壞的消息告訴新安公主,不想新安公主心誌更加堅決。

新安公主:皇弟呀,王獻之的腳是因為我燙傷的,我當然不能不嫁他了!

司馬曜:傳旨王府,王獻之和新安公主的訂婚儀式明天在禮部進行。

郗道茂離開王獻之後,因為父親郗曇早已過世,隻好跟著叔叔郗愔過活,淒涼晚景令人傷懷,

卻也一直未再嫁。這年王獻之三十歲,直到四十一歲時,才和新安公主生下一個女兒,取名

神愛,後來做了皇後。

375年,14歲的司馬曜正式臨朝親政,以謝安為輔政。親政的頭三年,他改革收稅的

方法,放棄以田地多少來收稅的方法,改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稅,被稱

為東晉末年的複興。

同年八月,冊立了他的皇後王法慧。王法慧是太守王蘊的女兒,比司馬曜大三歲。當

初議立皇後的時候,大家一致認為王家名聲好,養出來的女兒也一定性情柔順、四德俱全、可以母儀天下。然而這位王皇後卻讓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她不但驕奢悍妒,而且還嗜酒,行為粗魯,舉止不端,尤其擅長借酒裝瘋,鬧得司馬曜的**雞犬不寧。

皇帝司馬曜十分苦惱,隻好向嶽父王蘊求助,將自己的遭遇如此這般加以控訴一番。王蘊惶恐,也過意不去,摘下帽子向女婿皇帝賠禮道歉,此後王法慧略有收斂。

司馬曜:朕自親政以來,賴諸位愛卿勤政愛民,朕才得安心。

謝安:皇上洪福齊天。

司馬曜:王蘊對朝廷忠心,著遷王蘊為光祿大夫,領五兵尚書、本州大中正,封建昌縣侯。

王蘊:臣愧不敢當。

謝安:王大人,你就領旨謝恩吧。

王蘊:謝大人,我女法慧無德,不能正**,讓叔仁無地自容,怎敢再領皇恩?

司馬曜:授王蘊都督京口諸軍事、左將軍、徐州刺史、假節。

王蘊:微臣實不敢再受皇恩。

謝安:王大人,你先領旨,聽我給你說。你聽著有道理就去赴任,你聽著沒有道理隨你區處。

王蘊:謝大人請講。

謝安:王府乃大戶人家,皇後不正**確實不雅,然作為國戚,王大人理應學習褚裒,為國擔當重任,以安朝廷人心軍心,一旦朝廷安穩,大人之功掩過一切,豈不甚好!

王蘊:謝大人言之有理,叔仁就去赴任,如若不能建功,叔仁當引咎辭職。

公元376年正月,褚太後司馬曜為舉行了冠禮。在局勢平定、少年皇帝已經長成的情況下,褚蒜子頒布了她的最後一道皇太後詔令,褚太後下詔歸政,孝武帝開始親政。從此,她深居內宮顯陽殿,總算過上了平靜的日子。

376年,前秦滅涼吞代一統北方,虎視江東。東晉朝野上下明顯感到來自北方的強大軍

事壓力,名將桓溫已死,誰來抵禦秦國的威脅呢?大家都想到了桓溫的弟弟桓衝。

桓衝履行了自己對兄長的承諾,將爵位給了守孝期滿的桓溫幼子桓玄。此時的桓玄年僅

七歲,褚太後和謝安等眾臣成功地將桓溫六子的權力官職都予以了削減,局麵已經平定。

謝安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中書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謝安又兼總中書省,

實際上總攬了東晉的朝政。為了緩和矛盾、穩定政局,謝安實行了著眼於長遠,以和諧安定為重的執政方針。

謝安:王尚書,桓溫雖死,桓氏兵權在握,你怎麼處置此事?

王彪之:謝公既提出此議,想必早有對策,不妨說來聽聽。

謝安:王大人真乃高人也。目下桓溫弟弟桓衝,深得步卒信任,再說新政剛立,不易再起變故,我以為還讓桓衝繼任桓溫職務,以示朝廷安慰,你意如何?

王彪之:此議也可,但不知桓衝那裏是否會領情啊!

謝安:朝廷仍然信任和重用他,讓他擔任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和徐州刺史,負責鎮守京口,這樣的安排量他桓衝應是明白人。

王彪之:好,老臣年事已高,煩勞謝公向桓衝及家人宣導皇恩。

謝安:安石情願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