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藝術的高度,在現實與理想中把玩平衡
回到香港的葉錦添滿懷希望,準備在電影上大顯身手,哪知"機會屈指可數,生活窮困潦倒"。雖然此時的他已經有了許多可以拿得出手的設計作品,如《胭脂扣》、《人在紐約》中做過服裝,還在羅卓瑤執導的《一碗茶》、《秋月》中做過美術指導。但命運弄人,日子仍窮得叮當響,甚至一年裏也沒一部戲可拍,有時連午餐都吃不上。前途在哪裏?藝術是什麼?葉錦添進入了事業的低穀,心情鬱悶。
就在這個時期,葉錦添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到處找來老雜誌和舊書,發瘋般地研究起京劇臉譜,看京劇裝扮,琢磨京劇戲服甩袖,企圖在嚐試恢複一種傳統美感的同時,融入了個人的經曆和眼光。
真正翻身的那一年是在1993年。在電影《誘僧》中剃光了影星陳衝的眉和發,反倒成就了葉錦添。他拿到了生平第一個大獎---台灣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這次奪獎是他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豔麗妖嬈的《誘僧》,使他結識了該片男主演吳興國。葉錦添信手拈來的幾幅設計圖被吳興國一眼瞧中:"不錯嘛,願不願意跟我去台灣?"從此,葉錦添加盟吳興國孜孜經營的當代傳奇劇場。舞台讓葉錦添的想象力得到更淋漓盡致的宣泄,驚豔至今的《樓蘭女》由此誕生。
葉錦添至今還記得,當年那幫意氣風發、隻為藝術的人是如何專注打造《樓蘭女》的。雖然那時的他,口袋裏連買一杯咖啡的錢都沒有,但還是每天與吳興國興致勃勃地商討如何通過服裝表現一個超現實舞台。葉錦添把自己關在小公寓樓裏,一待就是三個月。在每天踩動縫紉機時,他的頭腦裏總會迸發出一些視覺奇觀和獨特符號。
"這些戲服,極盡繁複又華美豔麗,全是我一針一線做出來的。鳳冠代表婚禮、假花代表死亡、鏈條代表枷鎖、利劍象征複仇、海藻意喻生殖,劇情每一步發展和人物內心的活動變化,我都盡量用這些服裝的符號外化出來。1993年《樓蘭女》在台灣首演,一炮打響,很多年輕人都來了,連那些老一代的人,也好奇地來看我們在搞什麼新的東西。"
多年後,葉錦添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依然是:"徐克挖掘了我,吳興國把我拉進了舞台。"對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當他第一次看到演員穿著他設計的衣服在舞台上表演的時候,他被震住了。"吳興國讓我懂得舞台演員身上的魔力。演員可以將你想象的感覺找出來,他們身上有一種力量,你在他身上找到了這個力量,你就能讓他演的形象立起來。《樓蘭女》的服裝設計使我在台灣紅起來,並引起國際關注。可以說,吳興國對我藝術的成功影響最大。"
自此以後,葉錦添好運不斷,他轉型做了7年的舞台劇,擔任了四十多部戲劇的服裝造型設計、道具、舞台設計工作,接觸到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大到唐宋的建築,小到衣服袖口,這對他的日後的設計影響很深。
2000年,是葉錦添事業上的轉折年。這一年,他的名字與一部叫《臥虎藏龍》的電影緊密相連。2001年的奧斯卡之夜,當相貌平平、服飾簡約的葉錦添帶著他慣有的斯文和靦腆走上領獎台,從著名的影星凱瑟琳·澤塔瓊斯手中接過了萬眾矚目的小金人時,這個第一位在奧斯卡獎台上得到認可的中國電影人,創造了一段與藝術、信念、曆史三者交融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