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考著近潮科技的走勢,想著新能源板塊的周期,自己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但是我想驗證自己的思路與紀橫是否一致,我問道“紀哥,按照現在近潮科技的走勢,您是如何判斷這一輪的情緒周期呢?”
紀橫擺了擺手說道“不要這麼思考問題,套用某些邏輯,容易產生慣性思維,心中一個模板的形成,會幫助你,但也會妨礙你,形成自己的判斷,才是依據。”
我有些奇怪,紀橫本身就是龍頭選手第一人,關於情緒周期的理解,他比別人更深才對,怎麼會對我說出這番話?我不解的問道“紀哥,情緒周期,才應該是龍頭選手的重要參考吧。”
紀橫點了點頭說道“沒錯,情緒周期是龍頭選手的參考依據,指導著每個階段要做什麼事情。追龍,跟風,切換,接力,做首板補漲這些個交易模式,都和情緒周期有著聯係。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對於情緒周期的理解,也要隨之改變,股市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不斷的修正某些模式,才是進取之道。”
我感覺紀橫說的話似乎有些矛盾,既不讓我形成對情緒周期的固化思維,又說情緒周期重要,我笑著問道“紀哥,我有些糊塗了,那情緒周期到底重不重要?”
紀橫看了看我說道“那我來幫你理一理這個邏輯,首先情緒周期這個說法,來自對過往發生事件規律進行的總結,通過多次相近的曆史事件,總結出情緒周期的邏輯,它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因為它周期內的不同階段,指引著一些交易模式的有效性。股市雖然善變,但是股市的交易善於模仿,每個階段複刻的交易模式,使交易本身變得簡單。但在我看來,情緒周期看似有用,但對我無用。”
“無用?為什麼無用?”我突然發現紀橫和錢多多之間的觀點產生了巨大的偏差,我必須弄清楚這裏麵的邏輯差異。
紀橫說道“情緒周期源自於對過去事件的歸納與總結,用過去時的眼光,綜合已經發生過的案例,可以說情緒周期處處是道理,但是用過去的道理去理解未來,這本身就會出現問題,隨著股市的變化,情緒周期的邏輯就必須進行修正,因為它不可能完美套用,曾經理解的情緒周期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可能隨著交易節奏的變化,會變成了一個階段。這就說明過去的道理,不代表是未來的道理,可能過去的真知灼見,與未來差之千裏。”
我微微眯眼,快速思考著紀橫話裏的意思,紀橫說話的方式和錢多多完全不一樣,紀橫沒有一個問題是直接回答我的,都在引發我的思考。
我想了想說道“也就是說,如果想把情緒周期活學活用,就要按照當下的市場環境,進行不斷的修正?”
紀橫搖了搖頭說道“本身修正這個概念就是在事件發生之後,重新比對才能確認的調整,但是你修正之後,卻不代表未來不用繼續修正。”
我說道“這麼說,情緒周期並不是交易的指導,而是一個概念,更大的價值是用來參考?”
紀橫喝了一口茶水說道“如果把它理解成一個概念,可行性似乎增加了一些,但你要知道,情緒周期這個概念,通過這些年的不斷演化,有很多人在深入細化它,它已經從一個簡單的模型,演化成情緒大周期,套情緒小周期,情緒小周期又衍生出許多的分支,就這個模型,就讓很多人去廢寢忘食的研究,市場變化再修正,似乎總想把它變成一套實用的邏輯,但是如此複雜的體係,本身就違背大道至簡的原則,所以真正的高手從來不用它。即使說幾句,也是為了讓人更好的理解當下而已。”
“所以,這就是情緒周期無用的邏輯?”我問道。
“不是無用,而是要看怎麼用,如果拿曾經的案例,去講道理還是有用的。就像現在出現的很多詞彙,比如順周期,逆周期,指數正相關的股票,負相關的股票,形形色色的名詞層出不窮,甚至同樣一個日線結構形態,也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似乎股市的知識永遠無窮無盡,但這些條條框框隻適合去給別人講課。在我看來,都是障眼法,實戰無用。”
我按照紀橫的思路回想起許多自己學過的東西,似乎一個圖形,確實被不同的人賦予了不同的名稱,各有各的道理,但最終其實是一個事,本來簡單的事情,被人為的複雜化了。
我問道“紀哥,如果不用情緒周期去理解市場,那你現在用什麼方式理解市場呢?”
紀橫說道“大量的知識儲備,讓你有能力提煉市場的定位,交易經驗,讓你更準確的看清市場變化,加法,是日積月累的厚積薄發,但是減法,才能讓你撥雲見日看清本質。不要被情緒周期的條條框框影響,其實市場隻有兩種形態。”
“紀哥,請你告訴我。”
“按照現行市場的表現,目前市場隻有兩種形態,主線市場和輪動市場。兩種形態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主線市場強,則輪動市場弱,輪動強則主線弱,主線調整則是輪動的買入點,輪動低迷則是主線的買入點。就像蹺蹺板一樣,一頭下去,就是另一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