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知足常樂潛規則——分享擁有,感恩所得 (2)(2 / 3)

20幾歲的人,隻有掌握好雪中送炭的潛規則,和朋友搞好關係,贏得下朋友的擁戴,為今後的人生路做好厚實的鋪墊。俗話說“將心比心”,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自己,那麼自己就要先那樣對待別人,隻有先付出愛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的時候為了名可以舍利,可以忘生。20幾歲的人掌握這一點,對於處理人情關係至關重要,無往不利。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有一次,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獵。魏惠王問:“齊國有寶貝嗎?”齊威王答道:“沒有。”魏惠王聽後得意地說:“我的國家雖小,尚且有直徑一寸大的珍珠,光照車前車後十二輛車,這樣的珠子共有十顆,難道憑齊國如此大國,竟沒有寶貝?”

齊威王別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用以確定寶貝之標準與您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來犯,泅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都來朝拜我國。我有個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東來黃河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國人對著徐州的北門祭祀求福,趙國人對著徐州的西門祭祀求福,遷移而求從屬齊國的有七千多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派他警備盜賊,做到了道不拾遺。這四個大臣,他們的光輝將光照千裏,豈止十二輛車呢?”

這段話既是對魏惠王有力的回答,使他羞愧難言,同時更是對自己臣下的極好讚揚。正是通過諸如此類巧妙得當的讚揚,齊威王在籠絡人心方麵做得非常出色,使一大批諸如田忌、孫臏、淳於登等傑出人才心服口服,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勞。於是,齊國大治,出現了“坐朝廷之上,四國朝之”的局麵。

在現代的人際交往中,這種做法仍然值得提倡。因為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承認與肯定,而你發自肺腑,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是對別人熱情的關注、誠摯的友愛、慷慨的給予和由衷的承認,必然會起到鼓勵的作用和引發感激的心理效應,甚至他會把你當成知己,於是乎,出現類似“士為知己者死”的報效。

人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

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為官,被袁術任命當過一個小小的居巢長,一個小縣的縣令罷了。這時候地方上發生了饑荒,年成既壞,兵亂間又損失不少,糧食問題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活活餓死了不少人,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鬥力。周瑜作為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問他借。

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剛剛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魯肅一看周瑜豐神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後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隻是個小小的居巢長,哈哈大笑說:“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就是。”魯肅親自帶周瑜去查看糧倉,這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各三千擔,魯肅痛快地說:“也別提什麼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聽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饑饉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倆人當下就交上了朋友。

後來周瑜發達了,當上了將軍,他牢記魯肅的恩德,將他推薦給孫權,魯肅終於得到了幹事業的機會。互惠雙贏是保持人際關係的前提

社會中處處充滿了競爭,中國人對競爭的概念大多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勝利的含義仿佛就是阻止別人成功,可是這“勝利”是那麼虛弱,經不起風吹雨打,經不起時間考驗。由於資源的有限,一旦遊戲規則稍做改變,遇到更強的對手,或者遇到僅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瓶頸問題,隻能坐以待斃。既然每個個體都不可能擁有所有競爭優勢,為什麼不換個方式,創造雙贏的局麵?

我們都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下麵來聽一下它的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