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知足常樂潛規則——分享擁有,感恩所得 (1)(1 / 3)

一個真正知足的人,能夠了解進退自如的道理。退的時候,他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認為是老天瞎了眼、自己生不逢時;進的時候,他則會心懷感謝地想:如果不是我過去修來的福報,就是別人對我太好了。因為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我現在才能這麼順利,無論得多、得少我都很感激。

所以,20幾歲的你,如果不培福、惜福,卻老是在享福,福報就會愈來愈少,幸福的日子總有結束的一天。一個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當遭逢逆境時不會抱怨,在一帆風順時則會處之泰然。知足是快樂教育的第一課

知足是快樂教育的第一課,易知足者寵辱不驚,對金錢、地位、得失淡然處之。一代文豪蘇東坡在《答畢仲舉書》中說:“來書雲,處世得安穩無病,粗茶淡飯,不造冤業,乃為至足,三複斯言,感歎無窮。”

20幾歲的人欲望不是太熾,也就不會凡事都斤斤計較,胸襟也為之寬闊,氣量亦隨之大度,與別人交往,誤會、嫉妒、傷害產生的機會也會隨之減少。以平靜之心應付波譎雲詭的社會關係,能時時處於主動狀態。知足是幸福的基石!

烏鴉和喜鵲各占一個山頭作為領地,烏鴉的山頭長滿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遠遠望去,是一座十分美麗的大花園。喜鵲的山頭長著各種樹木,綠樹成蔭,十分壯觀。烏鴉時常望著對麵的山想:還是喜鵲的山頭好,自己的山頭全是亂七八糟的草,沒有一棵成材的東西。喜鵲望著對麵的山頭想:還是烏鴉的山頭好,我這山頭全是硬邦邦的大樹,一點也不溫馨。烏鴉提出要同喜鵲換領地,這個想法正中喜鵲下懷,它們一拍即合,便交換了領地,一開始感到很新鮮,但不久便發現了新領地的不足,此地沒花沒草,太單調了。烏鴉很快就後悔了。喜鵲飛到烏鴉的領地後,一開始感到很滿意,但不久發現沒有高大的樹木棲身,難受極了。它也後悔了。為了不讓對方發現自己後悔,它們白天裝著很快樂的樣子,晚上卻徹夜難眠,痛苦不堪。時間長了,它們都知道了相互的真實處境,但誰也不點破。於是痛苦便伴隨了它們一生。

常常有人問“快樂到底是什麼?”有人回答是財富,沒有財富怎論快樂?有人回答是健康,家產過億,無福消受,金錢何用之有?

其實快樂就是知足。知足是一種心態,它決定著你對快樂的感受。知足者未必有萬貫家產、錦衣玉食,維持溫飽即可,甚至於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但也其樂融融。知足者也未必身強體健,長壽無疆,有的可能疾病纏身、苦苦掙紮,可也處之泰然,處亂不驚,成為生活的強者。

英國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人類社會處於曆史的最好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收入增加,壽命提高,氣候環境都處於最佳時期。我們國家改革開放近三十年,取得舉世矚目的社會進步,盡管存在著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保障不足等等弊端,但在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麵的顯著改善是我們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盡管如此,依然有為數不少的人感到不快樂。這些人並非全是低收入者或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百姓,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中高收入者,這些人沒有理由不快樂。什麼原因?源於心態,也就是不知足的心態在起作用,“這山望著那山高”,目光始終向更高標準看齊,“追求”永無止境。這種心態如果是健康的,會激發你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如果是病態的,就會心浮氣躁,就會染上“紅眼病”,最終令你鬱鬱寡歡。

而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沒有也知足,這是平安常樂的基本條件。不過,多也知足還容易理解,少也知足和沒有也知足就很難體會了。一般人大概會覺得納悶:東西都不夠用了,要怎麼知足呢?更何況當什麼都沒有時,講知足不是很奇怪嗎?

其實,東西多不一定就能滿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絕對的多,所有的多都是通過相對、比較而來的。而且,即使真的擁有很多,既不可能永恒不變,也不可能永遠維持正麵的成長。所以,當有的時候就應該知足,至於少或沒有也是一樣,因為少或沒有都可能是有的開始。

因此,無論將來有或沒有,都一樣要努力,不要和別人比較、不要和過去比較、也不要和未來比較。隻要活著,就要憑自己的心力來做事,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懂得懺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夠好,就要繼續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於天、地及自己的良心,這就叫做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