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為何中國人都好麵子)
麵子,是中國人人際交往中最不可忽視的人情媒介。“給麵子”、“留麵子”、“死要麵子活受罪”等說的就是中國人愛麵子,遇到有損名譽之事,寧可憋在心裏頭,也不願說出來,生怕被別人知道。甚至有時都到了死要麵子活受罪的程度,因此,有人說,不了解麵子,就不能了解中國人。
生活百態
明恩溥是一百年前的一位美國傳教士,在中國居住了半輩子,是地道的中國通。他關於中國人愛麵子的見解,見於《中國人的特性》一書,該書展現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其中談麵子的篇幅雖不大,可取之處卻不少。
一位地方長官犯法,被朝廷處以極刑,在殺頭以前,地方長官還念念不忘他的麵子,請求穿著官服就刑,以保全他的麵子。
一位放債人雖然明知錢討不回來,還是要裝腔作勢到借債人那裏大吵大鬧,嚴厲恐嚇,回來向自己周圍人繪聲繪色地形容一番,以表明自己並非不懂得如何討債。
仆人不小心丟失了主人貴重的銀勺子,他明白不僅要賠償,而且還會被解雇。所以他選擇先發製人,先炒主人的魷魚,並且故作大度地說:“算我倒黴,這個月的工資我不要了。”其實,該仆人是拿工資抵那個銀勺子的。
作為一位外來的旁觀者,明恩溥一針見血地評論道:“中國人的問題永遠不是事實的問題,而是形式問題。”何以見得?他以“和事佬”加以詮釋:
甲乙二人吵架,和事佬通常並不理會事實真相,隻根據雙方麵子的大小,撮合一個方案,使爭吵雙方都能保住麵子,達成均勢。就好像歐洲政治家處理國際糾紛時,奉行的勢力均衡原則。
經濟學一點通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麵子?這在經濟學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人都想追求最大的效用。這裏的效用是指一個人生活中的總體效用。而一個人的生活總體包括物質、精神兩個方麵,因此,總效用水平來自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兩個方麵。因為麵子本身是精神產品,所以,有了麵子,也就直接增加了一個人的精神收益,從而也就直接增加了一個人的生活總效用水平。
其次,麵子也會產生間接經濟價值。麵子是一個人的品牌和形象。和一般人相比,人們更樂於和有麵子的人打交道和進行各種交易。在這種情況下,有“麵子”的人就比一般人有著更多的謀利機會,並且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也較大。
經濟效益,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趣味解讀
麵子這個詞聽起來很老套,但是有一點卻是真的——在中國,有麵子的人吃得開。麵子就像一碗拉麵中的那幾片牛肉,有了這幾片牛肉,才能得到顧客的認可。
(第二節為何算命先生能“料事如神”)
曾經有人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幾個學識淵博的人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人認為這段話將自己描述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此外,很多請教過算命先生的人,也會發現,算命先生對自己或他人的命運說得也都“很準”。
生活百態
有一個算命的道士,對於占卜吉凶、推演因果很有一套。有一次,有三個書生進京趕考,聽說那道士算命非常靈驗,便一同前去道士那裏算命,虔誠地向道士說:“我們三個此番進京趕考,勞煩道長算一算誰能考中?”
那道士眼都沒睜,嘴裏煞有介事地叨念了一會兒,向他們伸出一根手指,但卻隻字未說。三個考生莫名其妙,其中一個著急地問道:“我們三人誰能考中?”那道士還是一言不發,依舊伸出一根手指,算是回答。三個考生見道士遲遲不肯開口說話,以為是天機不可泄露,隻好心懷疑惑的走了。
三個考生走後,小道童好奇地問:“師父,他們三人到底有幾個得中?”
道士神情得意地說:“中幾個都說到了。一根手指可以表示他們中的一個人中,可以表示隻有一個不中,還可以表示三個人一齊中,當然也可以表示一個人都不中。”
小道童這才恍然大悟。
經濟學一點通
一個手勢便能將可能出現的四種結局都概括了,事實上這種策略是很多“料事如神”者慣用的手法,也就是策略欺騙。
在現實活動中,參與者之間往往對自己和對方的優勢和劣勢都了如指掌,而且往往會想方設法地加以利用,把對方的弱點作為突破對方防線的重點。
一個善用策略行動的人,既要有自知之明,更要能利用對手對自己習慣及固有特點的了解,出其不意,把對手誘入局中。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合理利用其中的策略。
明朝正德年間,福州府城內有位秀才鄭堂開了家字畫店,生意十分興隆。有一天,一位叫龔智遠的人拿來一幅傳世之作《韓熙載夜宴圖》來押當,鄭堂當場付銀8000兩,龔智遠答應到期願還15000兩。一晃就到了取當的最後期限,卻不見龔智遠來贖畫,鄭堂感覺到有些不大對勁,取出原畫一看,竟是幅贗品。鄭堂被騙走8000兩銀子的消息,一夜之間轟動了全城。
兩天之後,受騙的鄭堂作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在家中擺了幾十桌大宴賓客,遍請全城的士子名流和字畫行家赴會。酒至半酣,鄭堂從內室取出那幅假畫掛在大堂中央,說道:“今天請大家來,一是向大家表明,我鄭堂立誌字畫行業,決不會因此打退堂鼓;二是讓各位同行們見識假畫,引以為戒。”待到客人們一一看過之後,鄭堂把假畫投入火爐,8000兩銀子就這樣付之一炬。鄭堂的燒畫之舉再次轟動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