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點天燈(2 / 2)

朱允炆清清楚楚的記得,前世的今天他醒來後便匆忙問計於方孝孺,方孝孺說道:“皇上,南京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駙馬都尉梅殷應該已經收到了信使的信,率軍勤王來了,從淮安到南京急行軍來救駕,四天時間足夠了;而招募勤王軍隊的黃子澄和齊泰招募的勤王軍隊應該也快到了。現在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堅壁清野、等待援軍。勤王兵馬一到,我們一定能夠將朱棣逆賊一舉殲滅在南京城下。”

朱允炆采用了方孝孺的方案,役使軍民、商賈、工匠日夜拆屋運木,修複加固城牆。另外,朱允炆還派出曹國公李景隆、兵部尚書茹瑺、都督同知王佐、穀王朱橞和安王朱楹等人先後兩次赴朱棣軍營和朱棣“議和”,拖延時間。

朱允炆沒想到的是,“議和”時曹國公李景隆、兵部尚書茹瑺、都督同知王佐、穀王朱橞和安王朱楹都被朱棣給策反了。其中穀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最為可恨,若不是他倆打開金川門放燕軍進城,朱棣不可能輕易攻破南京城。

李景隆等人被策反一事,朱允炆是在穿越到現代社會後看曆史相關書籍知道的。據《明太宗實錄卷十二上》記載:以曹國公李景隆、尚書茹瑺、都督同知王佐、都督僉事陳瑄、穀王朱橞和安王朱楹有默相事機之功,明成祖朱棣加封景隆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世承襲。加封茹瑺為奉天翊運守……

穿越回來的朱允炆清楚的知道:淮安通往南京的必經之路鎮江和揚州已經失守,南京往北方去的路線已經被燕軍徹底切斷,由於和南京的聯絡被切斷,朝廷派人送給梅殷的信,梅殷不可能收到。梅殷的任務是鎮守淮安,沒有接到朱允文要他救駕的詔令,不可能帶兵來南京。而黃子澄和齊泰也沒招募到勤王軍隊。

沒有軍隊來勤王!

怎麼辦?難道隻能等死?

不!我不甘心!

我該怎麼辦?

怎麼辦?

最終,朱允炆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深入虎穴,刺殺朱棣!

馬恩慧警察出身,身手應該還可以,到時讓她做幫手!

不過當務之急是堅壁清野!

朱允炆剛剛脫離沉思狀態,就見兩個帶刀侍衛把錦衣衛刑具“鎖頭夾”和燈油、辣椒粉、鹽巴拿來了。

“鎖頭夾”是固定犯人四肢和頭部的專用刑具,精鋼鑄就,組裝成型後呈立方體形狀。

“鎖頭夾”取來之後,失魂落魄的李景隆、朱橞等五人被固定在了其中,然後包斐親自操刀,在他們的頭頂鑽了一個小洞,放了鹽巴和辣椒粉以後,倒入燈油,放入燈芯,用火折子點燃。

包斐的整套動作行雲流水,幹淨利落,朱允炆都歎為觀止。

李景隆、朱橞等五人手足抽搐,大小便失靈,嗚嗚大聲嘶鳴著,大殿內瞬間惡臭難聞。

殿內之人,有的嚇得體如篩糠,瑟瑟發抖;有的麵色蒼白,閉了雙眼;有的目不轉睛,在津津有味的看著……

朱允炆雖然現在貴為皇上,可以為所欲為,點李景隆等人的天燈也事出有因,但他畢竟曾是二十一世紀有操守、有信仰的軍人和警察,現在看到李景隆等人因為自己一句話就被點了天燈,心底突生悔意,但此刻木已成舟,後悔已於事無補。

作為皇上,現代社會的行為準則已經不適合朱允炆了,但朱允炆還是決定以後要慎重思考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朱允炆壓住激蕩的心緒,大聲說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李景隆那幾個亂臣賊子雖然不仁,朕卻不能不義,拋屍亂葬崗就不必了,他們死後,讓他們家人收殮葬了。穀王朱橞、安王朱楹葬入孝陵。”

“方孝孺、耿璿、徐輝祖、程濟,隨朕去謹身殿,朕有要事相商,散朝!”

“起駕!”

“恭送皇上皇後娘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