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等候下一個記憶
大概半年前,胡德忠和李大林跟我說一起做一本世界杯觀戰指南的時候,我並沒太上心。一是當時離巴西世界杯還遠,二是每屆世界杯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指南、攻略,難免審美疲勞。
然而時間真是可怕的東西,似乎才踏進2014年,6月的巴西就呼嘯而至。身為球迷,日曆都是四年一掀。
四年前的夏天,我把自己關在華貿的一間公寓裏,看每一場球,不停地寫球評,順便給半拉子球迷的女友“解說”。每天夜裏,兩場球之間的間隙,我們都會去新光天地旁的那條巷子裏買煎餅果子,裹著熱騰騰的雞蛋狼吞虎咽,那是迄今為止北京留給我最美的味道。
再一個四年前,我在前方報道,從慕尼黑到柏林,從一個球場到另一個球場,從一杯啤酒喝到另一杯啤酒。決賽那場,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個美麗的意大利女記者。格羅索罰進最後一個點球的時候,她跳起來抱著我瘋狂的慶祝,差點窒息的我醒過神來的第一個反應是,有足球,真特麼好。
我當然不會告訴她我其實沒那麼喜歡意大利。從第一次完整地觀看世界杯開始,我的世界杯觸覺幾乎就為迷戀巴西而存在。那是1986年,我高二,每天夜裏背著父母偷偷地爬起來。當我打開那個小小的黑白電視,看見一臉胡子,瘦而高的蘇格拉底像搖滾歌手一樣縱橫在球場上,直接瘋了。
我覺得足球就是上帝為巴西人準備的東西。
不知道因為初戀是最美的,還是因為黑白影像更能襯托巴西足球的神秘和高貴,總之此後的世界杯,我在巴西隊身上再也無法找到蘇格拉底、濟科、法爾考時代給我的震撼,即便是2002年的3R。
多年以後我讀到一篇文章,說20世紀80年代巴西足球經曆一次大的變化,其標誌就是大量白人和富人家庭的孩子開始熱衷足球。蘇格拉底認為這次變化讓白人足球的紀律性和自控性多了,但黑人足球的天賦、才華和創造力則相應弱化,所以影響了巴西足球的整體質量。蘇格拉底是一個白人,但他的足球是黑人的,他也宣稱自己是典型的白膚色黑人球員。
這個世界越來越難出蘇格拉底了,因為他想要如饑似渴的愛,人們卻隻給他鎮靜劑……蘇格拉底後來喝死了,但足球還在繼續,世界杯還在繼續。
我有些跑題了,說到巴西足球我就會變得喋喋不休。如你所知,今年的世界杯正好就在巴西,這讓我倍感興奮,也不知所措。然後我就莫名其妙接受了老胡的想法,做一本《2014巴西世界杯觀戰指南》。我不認為這是一本書,僅僅是幾個臭味相投的球迷,為即將到來的世界杯所做的一份準備。分析也罷,預測也罷,都是自娛自樂。
作為一個中國球迷,麵對世界杯,除了自娛自樂,你還能幹嘛?
當然,做這件事也是為以後留一些可供記憶的東西。對於我這樣的老家夥,世界杯基本上就是把記憶還給記憶,誰知道下一個記憶會裝些什麼呢。
所以以“記憶”的名義感謝每一個為這份準備付出努力的人,感謝胡德忠的邀約,感謝蘇東老師、王敏老師、嘉遠和申方劍的拔刀相助,感謝王玉國、葉彤、陳晨幾個小兄弟整理資料的辛苦,感謝李穎喆提供的球員資料,感謝出版社李大林的協調,感謝設計師采馫這半個月來晝日地工作將書籍設計製作出來,特別感謝騰訊體育頻道、新銳媒體聯盟、科凡達公司的大力支持……最後,必須再次感謝足球,有足球真特麼好。
顏曉華
2014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