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理
“命運”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命,即由命主的八字所組成的一定的排列組合,由它所反映的吉或凶,福或禍。二是運,即人一生所走過的每個階段。“命”和“運”的組合構成了千姿百態的人生“命運”。
落地哭三聲,好醜命生成。四柱預測就是通過人的出生年、月、日、時配以天幹(即甲、乙、丙、盯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預測人生吉凶成敗的技術。
天幹代表所見到的表麵,心性行為舉止、容貌、六親狀況,及將來能否做官?有錢?危險?一望就知道了。地支代表內心、善惡、忠奸,心中想法等估不到的,都可在地支中顯示出來。
命理推斷的目的就是趨吉避凶,求福 避禍。而在實際應用中就是以命理的預測結果為準則,知人事的進退之機。所謂進,就是指進娶擴張規模,求發展。以財官為例,就是宜增加投資、進行規模擴張,以求更大發展,提高社會地位,增加影響力,獲取更大名利。對從政的來說,就應積極進取,謀求升官,提升自已的知名度。凡此種種均屬進。所謂退,就是指保守、縮小或保持現狀,甚至歇業休整等。
二、八字排定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兩個字,上為天幹:甲、乙、丙、盯戊、己、庚、辛、壬、癸,下為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個字,所以稱為八字。
1.年柱換算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今天使用的是公元紀年,兩者之間有一種換算方法。
天幹按公元紀年末尾數字確認。
0為庚,1為辛,2為壬,3為癸,4為甲,5為乙,6為丙,7為丁,8為戊,9為己。
2.月柱換算
我們的祖先為了便利農事起見,除了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以外,並於每月定出一節一氣,合計為廿四節氣。完全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關係而加以劃分的。可以以此來推算月柱。
子月:始於大雪,經曆冬至,終於小寒。子月包括大雪、冬至。
醜月:始於小寒,經曆大寒,終於立春。醜月包括小寒、大寒。
寅月:始於立春,經曆雨水,終於驚蟄。寅月包括立春、雨水。
卯月:始於驚蟄,經曆春分,終於清明。卯月包括驚蟄、春分。
辰月:始於清明,經曆穀雨,終於立夏。辰月包括清明、穀雨。
巳月:始於立夏,經曆小滿,終於芒種。巳月包括立夏、小滿。
午月:始於芒種,經曆夏至,終於小暑。午月包括芒種、夏至。
未月:始於小暑,經曆大暑,終於立秋。未月包括小暑、大暑。
申月:始於立秋,經曆處暑,終於白露。申月包括立秋、處暑。
酉月:始於白露,經曆秋分,終於寒露。酉月包括白露、秋分。
戌月:始於寒露,經曆霜降,終於立冬。戌月包括寒露、霜降。
亥月:始於立冬,經曆小雪,終於大雪。亥月包括立冬、小雪。
3.日柱換算
從已知日期計算幹支紀日的公式為:
地支=8C+[C/4]+5y+[y/4]+[3*(M+1)/5]7+i其中C是世紀數減1,y是年份後兩位,M是月份,d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幹,Z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計算時帶的數表示取整。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兩個字,上為天幹:甲、乙、丙、盯戊、己、庚、辛、壬、癸,下為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個字,所以稱為八字。
1.年柱換算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今天使用的是公元紀年,兩者之間有一種換算方法。
2.月柱換算
月柱,即用農曆的幹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處的節令。注意月幹支不是以農曆每月初一為分界線,而是以節令為準,交節前為上個月的節令,交節後為下個月的節令。現在用的農曆也叫夏曆,是建寅月的,即每年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直到十二月為醜月。月柱中的地支每年固定不變,從寅月開始,到醜月結束。
我們的祖先為了便利農事起見,每月定出一節一氣,合計為廿四節氣。完全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關係而加以劃分的。可以以此來推算月柱。
子月:始於大雪,經曆冬至,終於小寒。
醜月:始於小寒,經曆大寒,終於立春。
寅月:始於立春,經曆雨水,終於驚蟄。
卯月:始於驚蟄,經曆春分,終於清明。
辰月:始於清明,經曆穀雨,終於立夏。
巳月:始於立夏,經曆小滿,終於芒種。
午月:始於芒種,經曆夏至,終於小暑。
未月:始於小暑,經曆大暑,終於立秋。
申月:始於立秋,經曆處暑,終於白露。
酉月:始於白露,經曆秋分,終於寒露。
戌月:始於寒露,經曆霜降,終於立冬。
亥月:始於立冬,經曆小雪,終於大雪。
3.日柱換算
幹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為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複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幹支紀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夏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
因為公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公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複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公曆,每800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公曆月日日期才會反複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2月18日,合農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4.時柱換算
一天之內的紀時法:日出時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做夕、晚、暮、昏。太陽正中時稱日中,將近日中時稱隅中,太陽西斜稱日昃,太陽落山稱日入。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後、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就叫做食時;夕食在日昃之後、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就叫做晡時。以上劃分時段的方法,通用於周代。漢太初以後,開始用十二地支作為十二時辰的名稱,每個時辰恰好等於現代的兩小時(小時,即小時辰之意)。近代又把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這就等於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等分了。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幹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