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年,太原大旱,百姓流離失所,無以為生。
餓到撕心裂肺之處,草根樹皮盡無,無盡荒原之上,甚至有人易子而食。
張道陵攜弟子子恒,於卦爻之中,得一生辰八字,按照卦象一路尋至太原。
至汾河幹枯之地,張道陵見一繈褓孩子於樹下,嗷嗷大哭,眉宇之間,隱隱道法自成之氣。
一旁父母卻是懸於樹枝之上,已然氣絕。
不堪饑餓之苦,又不忍傷害幼兒。
哀哉!哀哉!
141年,張道陵著作道書24篇,自稱“太清玄元”,於龍虎山(後改名為鶴鳴山)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奉其道者,須納五鬥米,時稱“五鬥米道”。
142年太上老君老子仙臨鶴鳴山,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又見幼年孩童頑皮,追逐於講道大殿之上。
上前後,隻驚呼得三聲:“嗚呼,嗚呼,嗚呼!”
老君輕撫孩童頭頂天門,一道天光直衝雲霄,片刻又隱去不見,隻喚得:“道之玦,不得也,道之缺,萬往之。”
萬缺之名,老君所賜。
151年,道門七星,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自開派以來,就已經存在。
151年秋,萬缺於道門大殿前,授瑤光之名,是時,道門七子,齊。
156年,永壽二年(156),張道陵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籙、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
是年,萬缺雖然才17歲,卻也已經功法幾近大成。
修道之術千萬,卻由以以下四門為主。
內丹術,是以由外而內,最終集靈氣於神內,以內丹成道。
外丹術的代表,即為服食丹藥,引氣至物,修煉法寶,是為外丹。
玄門之法,是為斬盡三屍,褪去凡塵一切因緣,即登仙界。何為三屍,卻又沒有一個具體的描述與內容。每個人的三屍,都有所不同,或為貪念所起,或為癡念不放,或為情欲所累。
最後一種,即為仙道,無他,非得道之法,卻有成仙之功。最著名的乃是須菩堤的大品天仙訣 ,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因每五百年渡一災,共雷火風三災。三災一過,即成正仙,更上一層。隻是這種功法極其稀少,幾近失傳。
除三屍之法,都是丹道。
萬缺自幼性格與常人不同,少交際,無甚言,三屍之法,乃是眉心老子所留。經年修習之下,進步神速。
幾乎能與幾個師兄師姐打成平手。
大師兄子恒所修,為最早,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外丹術。
功法參厚,幾乎是一腳已經踏進丹成的境界了。
【修道境界,丹成即為登仙。以下依次由低到高,為:聚氣,凝形,結丹。每層又分前中後期,以及大圓滿四個小境界。】
公元157年,萬缺閉關參悟三屍法。
一百九十年後,萬缺出關,出關之時,整座鶴鳴山被光柱包裹,衝天而起,風雲亦為之變色。
據道門後人回憶,萬缺破關後,周身被濃鬱的仙氣包裹,競就這麼從閉關的殿門口,赤著腳丫,一階一階,踏著虛空拾階而上,每一步,似有撼天之威,直至天光接引處,仙界三十三重天仙君親臨,封為瑤光星君,引天階而上,得太乙真仙位!
(真仙-太乙真仙-大羅金仙-羅天上仙。)
(真仙之前,即結丹境界,前中期,可稱地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