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柴王在媯汭城擺酒宴,與族人共過節日。不乏殺豬宰羊。不久豬肉的香味就開始彌漫全城。
少康等人被撲鼻的香味,誘惑的直流口水。
少康問柴王道:“柴王,柴國現在最大的飼喂場在哪?”
“在陽城。當初還是從豨韋國抱來的小豬仔,經過幾十年的繁殖,已經有不少的數量了。”柴王道。
“豨韋國?”少康聽說過。
柴王看看少康,道:“對,豨韋國,在柴國的西南方向,與有仍氏相鄰。五百年前,少昊大帝初來泰山,恰逢大洪水過後,樹木因多年浸泡而幹枯,荒草糜爛。結果一場天火席卷大地,到處煙火衝天,植物成灰,動物滅絕,穹桑一片狼藉。幸好,有一群善於用嘴翻土的野豬,所翻新土覆蓋了幹枯的野草,形成隔離帶,保護了一片荒野桃林,這群野豬也幸存下來。少昊率人將幸存野豬圈養起來,從此,人類就開始了養殖。豨韋國繼承少昊大帝的養豬場地,直至今日。因為他們有傳統養豬技術,所以很是富有。豬肉可換取粟米,秫米,麻布等,省去了圍獵的風險。”
少康又問道:“那個夏的忠臣伯靡不就是豨韋國的嗎?”
“當然,不過,他一直在國都斟,輔佐侍奉仲康和後相。後來寒浞殺了司羿,夏的群臣遭到追殺,他從此不知所蹤。”
少康聽後,沒再言語,他知道,柴王也不知道伯靡的下落。
女艾,二姚二人,聽到伯靡不知所蹤後,也失望的低下了頭。
酒席已擺好,大家入座。舉杯暢飲。
今晚柴王很是興奮。抬頭看看從雲縫裏羞羞答答鑽出來的明月,道:“看到明月,虞庚更想家了吧!”
“哪裏,今晚,有柴王的款待,有兩位公主陪伴,晚輩受寵若驚,已經將柴國視為自己的家了。”
“其實,家在哪裏不重要,親人在哪裏,哪裏就是家。你們有虞氏,住在媯汭,媯汭就是家,遷去了虞城,虞城就是家,中原人種桑麻粟菽,養雞養豬,就有了家。戎人狄人放牧為生,不斷遷徙,是沒有家的。可是,部族的親人們能聚在一起,也同樣是美好的。”
“正是。”少康舉杯向柴王敬酒。
柴王舉杯,兩人共同一飲而盡。
“聽說夏後氏還有後人,”柴王說著。
眾人都抬起頭,一起看著柴王。
柴王看到大家驚訝的表情,繼續說道:“當年寒澆曾派椒去有仍氏搜尋抓他,可是沒有抓到,最後也是不了了之。有人說逃走了,有人說是謊傳。有仍氏裏的確有一個後相的妃子。或許會真有此事。”
二姚、女艾一起看著少康。
少康道:“自少昊大帝,稱霸中原,把各氏族部落統一起來,成為部落聯盟,建立國家。之後,堯舜禹三帝製定曆法,推廣農耕,發展農業,建立禮、德。然後治理洪水,劃分九州。到夏啟,才一統山河,他發展冶煉、醫療、製酒、馴獸,養豬,提高民生。到太康,西征抗禦戎、羌、狄三苗外族,北伐捕獵麅鴞等凶禽猛獸,以減少外族和凶獸對族人的威脅,確保族民能安居樂業。然而,司羿趁太康不在朝內,蠱惑人心,說太康貪圖享樂,不務朝政,於是篡奪大權,將太康拒之國外。太康沒有後援,沒有補給,被迫流亡於戈地以東。之後的事,您比我們更清楚了。夏啟、太康畢生都在治水、除惡,為民謀取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可是民眾為何而反對呢?如果現在夏後氏還有後人,或許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