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重逢(2 / 3)

看到火這麼快就燒到了自己頭上,李明玉唯有無奈苦笑道:“石堡城一戰時,我就在中軍大營中.那一戰確實是死了不少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

最後兩句一出,李白和岑參無不動容.

李白看了李明玉一眼,輕歎道:“爭地以戰,殺人盈地;爭野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戰爭之中,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從來如是.故聖人號兵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李明玉笑了笑:“太白兄的話很有道理.不過在這裏我想為哥舒大人辯解一下.若說哥舒翰是當今名將,兩位不會反對吧.”

李白和岑參點了點頭.

李明玉接著道:“昔日王忠嗣王將軍曾經有言:‘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其時哥舒大人就是王將軍的屬下,何嚐不知道攻打石堡城的得失.可是皇上旨意已決,連王將軍都無法動搖皇上心意分毫,哥舒大人又能做些什麼呢?唯有奉旨行事.再說,若是皇上選了董延光之流為將,不但損兵折將,還會勞師無功,徒惹吐蕃人笑話.要說這石堡城一戰,也有其積極的一麵,它打出了大唐的決心,對吐蕃的打擊是巨大的.”

這一番話說得岑參連連點頭,李白卻是依然不服,不過他畢竟做過翰林待詔,在李隆基身邊待過一段時間,也知道李隆基的好大喜功,石堡城一戰也並不能完全說是哥舒翰責任.

將兩人的表情收入眼裏,李明玉正色道:“其實兩位之爭無非是如何看待與吐蕃的戰爭的問題.依明玉看來,太白兄是主張推行持重安邊的防守策略;岑先生則是強調以打擊吐蕃的軍事力量為主.兩種想法各有優劣之處.考慮到國計民生,的確應該休養生息.但是吐蕃人野心勃勃,若不狠狠的打痛了它,它是不會停止對河西的入侵的.故明玉認為目前朝廷最需要的是製定一個長期的對付吐蕃的策略.什麼時候該攻?在哪裏發起進攻?什麼時候又該守?又要怎麼守?而不是好像現在這樣,想打就打,兒戲行事.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隻是空耗國力而已.”

很久沒在他人麵前發表長篇大論,李明玉顯得意猶未盡,朗聲說道:“昔日*勢大,高祖太原起兵時,不得不向突厥稱臣:太宗即位時,突厥又再次進犯,長驅直入,兵臨渭水橋之北,太宗冒險親臨渭水橋,與頡利可汗結盟,突厥才退兵。貞觀初年,*初現亂象,曾有朝中重臣向太宗進言趁機攻打突厥,卻被太宗否決了.太宗並不是不想出兵,而是知道對付突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心中早已經有了長期的全盤的計劃.是以隱忍至貞觀三年才征集十幾萬大軍分道出擊突厥,結果一舉破敵,消滅了*這個西北邊境的禍患.今日的吐蕃已繼*之後成為我大唐的邊患,隻要我大唐上下一心,步調一致,不難重演消滅*的一幕.在規劃對付吐蕃,經營西域這方麵王忠嗣王將軍是做得最好的,隻可惜受奸人所害,貶到漢陽去了.”

“又是李林甫小兒,難道真要把功臣良將都趕盡殺絕嗎?”李白曾經與王忠嗣有一麵之緣,對他不願意拿數萬將士的生命換來自己功名的品格非常欣賞.岑參偷偷拉拉他的衣袖,指了指李明玉,示意他噤聲。

李白笑道:“小兄弟不是那種人,當初我們在長安還一起戲耍過楊釗呢.這小子的官是不是又升了?”

李明玉想起往事也是微微一笑:“楊釗是度支員外郎,兼侍禦史.不過他改了個名字,現在已經不叫楊釗了.”

“哦,他這會想耍什麼花樣?”李白問道.

“他因為圖讖上有‘金刀’二字,為了以示忠誠,請求改名.皇上賜了他一個名字‘國忠’。”這是李明玉離開京城前一個月發生的事.楊釗擔任度支員外郎時,建議李隆基把各州縣庫存的糧食、布帛變賣掉,買成輕貨送進京城,各地丁租地稅也變買布帛送到京城。他經常告訴李隆基,現在國庫很充實,古今罕見。於是,李隆基率領百官去參觀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興,便賜楊釗紫金魚袋,兼太府卿,專門負責管理錢糧,同時賜名為楊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