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不是李世民(1 / 3)

“有隋一朝,聚關中門閥之力建國,終結自晉後三百年南北分裂,至今不過三十六載便已大廈將傾。”

“自隋文帝楊堅時秉持著關中本位的政策,持續打壓太行山東門閥及江南士族,時人稱為關攏勳貴,大隋的政治權柄被勳貴牢牢掌控,幸我李氏祖母乃大隋先帝皇後的姊妹獨孤氏,李氏也因連襟關係得以受先帝垂憐重新躋身朝堂。”

“知恩圖報乃我李氏立身之本,然!”

“大業八年,隋帝楊廣禦駕親征高句麗,因楊廣幹涉戰局百萬將士折戟遼東。”

“大業九年,隋帝第二次東征高句麗。因不滿將士不用命,遂招募關中等地綠林好手組建驍果軍;隋軍水陸夾擊下勢如破竹即將攻陷平壤城時,關攏勳貴因楊廣上位時的一係列政策致使自身利益損失,對楊廣早已心懷怨恨。已故大業五貴楊素之子楊玄感趁機叛亂,占據黎陽,楊廣震驚,立即回師討伐,叛亂終被平定,楊玄感戰死其部下李密化名逃脫,然此次東征以失敗告終。”

“大業十年,隋帝發動第三次東征,舉國嘩然,楊廣上位以來的各種暴政致使無數男兒埋骨異地,被欺壓已久的義士紛紛起義。但楊廣一意孤行,強行征兵後親自坐鎮遼東,就在隋軍一路勢如破竹抵達平壤之際;高句麗即將亡國時!”

說話之人是一名翩翩少年,年不過十七八歲,負手而立對著上座的中年男子侃侃而談,分析著目前的局勢,而中年男人麵色冷峻的聆聽著,時不時的低頭思索。

“高句麗王高元驚慌中遣使乞降稱臣,楊廣不顧眾將反對恩準稱臣。”

“高句麗王乃化外野人,豈有道義可言?隋軍退出高句麗時高元便拒絕入朝納貢再次反叛,楊廣三征三敗使其親手葬送了自己最後的威信。”

“若是此時楊廣聽從將領建議蕩平高句麗,大軍攜凱旋之勢返回中原橫掃叛軍,隋祚未嚐不可續。”

“隋帝無道,致使天下糜爛,葬送國運;各地義軍攻占縣衙,歸鄉的將士也不再響應號召;楊廣終於將好不容易才安定的世道攪的支離破碎,乃是其咎由自取,更印證了天命非大隋所有。”

“今群雄並立,北方突厥也在此時頻頻南下劫掠。”

“大隋國威蕩然無存,可笑昏君欲仿照上次巔峰國力時巡邊萬邦來朝的盛舉,以彰顯國威,於大業十一年巡遊馬邑,終被自己親自扶持起來的突厥始畢可汗圍困於雁門,史稱‘雁門之圍’。”

“幸得遠嫁突厥的義成公主報信。”

“身為大業五貴的蘇威、虞世基和楊廣親信樊子蓋、蕭瑀勸誡楊廣收回東征高句麗的命令,以激發手下將士士氣,楊廣答應後城內守衛無不歡欣鼓舞,同時各地守軍如王世充紛紛前來救駕,當時孩兒也響應號召加入雲定興的隊伍前來勤王,並獻計迫使突厥退兵。”

“楊廣雖然脫困,但其招募的精銳部隊驍果軍已死傷殆盡,驍衛五十萬大軍如今不足十萬之眾,大隋也失去了節製各地駐軍的能力。”

“在關中威信掃地的楊廣在返回大興城後發現大臣貌合神離,於是決定前往江都老巢,並自認為此次恥辱是東征失利導致突厥背叛,便下旨降低了救駕將士的封賞同時撕毀不再東征的承諾決定第四次發兵高句麗。”

“歲末地方入朝述職時各地郡守使者大多拒不奉詔,隋朝的半壁江山皆已自立,蓋因關中本位政策觸動了其他地區門閥士紳的根本利益。”

“昏君楊廣早已眾叛親離,而我等並非關攏核心,亦非陛下黨羽,亂世已在腳下,楊廣倒行逆施我李氏又怎能助紂為虐?愚忠的下場隻能是陪著楊氏一同湮滅。”

“亂世當道,群雄並起,強則強,弱則亡!”

“現山東長白山被義軍首領左才相占據,孕育出杜伏威李子通等義軍。”

“瓦崗寨主翟讓此刻麾下雖有單雄信、徐世績、王伯當之流,卻隻是山林盜匪,但得到世家後人李密加入立即發展壯大。”

“值此亂世隻需振臂一呼,便能聚攏將士百萬。”

“那首民謠父親難道忘記了嗎?楊廣居然聽信讖言將天下李姓屠戮殆盡,已故太師李穆之子李金才全家被屠,這可是擁立大隋的開國元勳,可見楊廣反複無常刻薄寡恩。”

“桃李子,得天下;皇後繞揚州,婉轉花園裏。勿浪語,誰道許?嗬!”

“多麼諷刺,父親您要不是激流勇退恐怕也已經步李金才的後塵,如今僥幸獲得陛下信任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此乃天賜良機,如今突厥在北方蠢蠢欲動,頻繁籠絡各地勢力,楊廣老兒又南下巡遊,關中空虛,當及早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