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甘草(1 / 1)

(反甘遂,用之必至殺人——陳士鐸)

本草新編 清 陳士鐸

甘草,味甘,氣平,性溫,可生可降,陽中陽也。

甘草呢,能調和攻補之藥,治癰疽癤毒也有神效。

因為其性緩,所以急證用最好。

所以說治寒病用熱藥的時候,加入甘草,可以製衡肉桂和附子的燥熱之性。

生熱病呢也要用甘草,這樣就可以製衡石膏的寒涼。

下焦病用甘草可以調和大黃藥性過峻。

上病不能突然上升,要加甘草以製梔子的動性。

世上人都知道甘草可以解毒,但不知道要怎樣使用。

甘草解毒分上、中、下三法。

上治上焦的毒,應該把毒引出來吐掉。

中治中焦中毒,應該要和解掉毒性。

下治下焦中毒,應該逐毒下瀉。

吐,用甘草一兩,瓜蒂三枚。

和,用甘草一兩五錢,加柴胡三錢,白芍三錢,白芥子三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

瀉,甘草二兩,大黃三錢,當歸五錢,桃仁十四粒,紅花一錢。

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李杲)

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大明》)

《本草衍義補遺》:甘草味甘,大緩諸火。下焦藥少用,恐大緩不能直達。

[杲曰]甘草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傷寒咽痛(少陰症)。用甘草二兩,蜜水炙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甘草湯”。

各種癰疽。用甘草三兩,微灸,切細,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鉛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複九次。令病人飲此酒至醉,癰疽自漸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濃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國老膏”。消腫去毒,功效顯著。

【甘草湯出處】《傷寒論·少陰病》篇;《金匱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氣病》篇。

【組成】甘草6g。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咽。

【主治】少陰客熱咽痛證。

【來源】《傷寒論》。

【異名】如聖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七)。

【組成】桔梗3克甘草6克

【用法】以水300毫升,煮取21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功用】宜肺利咽,清熱解毒。

【主治】風邪熱毒客於少陰,上攻咽喉,咽痛喉痹,風熱鬱肺,致成肺癰,咳嗽,胸滿振寒,咽幹不渴,時出濁沫,氣息腥臭,久則吐膿者。

楊:前人已經把甘草解析的很徹底了。

生用下火,炙用溫補。

假如嗓子疼吃甘草湯沒有治愈,那麼就吃桔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