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參(1 / 1)

特別聲明

(天下之害人者,殺人身未必破其家,破其家未必殺其身。

先破人之家而後殺其身者,人參也。——徐靈胎)

《本草新編》清 陳士鐸

人參,味甘,氣溫、微寒、氣味俱輕,可升可降,陽中有陰

世人止知人參入脾、肺、心三經,實為入五髒六腑,無經不入。

但人參氣陽多於陰,少用則泛上,多用則沉下。

故用於補肝腎,必須多用於補血補肝之中,助山茱、熟地純陰之藥,使陰中有陽,反能生血生精。

人參入攻邪劑中,非助其藥性,為補正以伐邪,補虛邪自退。

人參於補陰藥中,未免會有火盛之虞,可以用人參一錢,五靈脂一分。

用時五靈脂泡水,投入人參,隨取隨用,入於補陰之藥,助陰以生水,斷不助陽以生火。

壞病、傷寒傳經、傷寒下利,皆可多入人參。

《本草備要》清 汪昂

大補元氣,瀉火。

生者甘苦微涼,熟甘溫。

得升麻補上焦,瀉肺火;得茯苓補下焦,瀉腎火;得麥冬瀉火以生脈;得黃芪、甘草,甘溫退大熱。

補劑用熟,瀉火用生。

東垣:人參、黃芪、甘草三味,乃虛火聖藥也。

《本草從新》清 吳儀洛

多夢紛紜.離魂異疾.

(有人覺臥則身外有身、一樣無別、蓋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夏子益奇疾方、同龍齒赤茯苓朱砂各一錢、臨睡煎服、三服愈.)

丹溪治外感挾內傷證,但氣虛熱甚者,必與黃芪同用,托住正氣。

仍恐性緩,不能速達,少與附子,資其健悍之性,已助成功。

是知火與元陽,勢不兩立。一勝一負,輒用匡扶。

1、《本經》:\u0027主補五髒,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u0027

2、《別錄》:\u0027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u0027

3、《藥性論》:\u0027主五髒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髒六腑,保中守神。\u0027\u0027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u0027

4、《日華子本草》:\u0027調中治氣,消食開胃。\u0027

5、《珍珠囊》:\u0027養血,補胃氣,瀉心火。\u0027

6、《醫學啟源》:\u0027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補元氣,止瀉,生津液。\u0027

7、《滇南本草》:\u0027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u0027

8、《本草蒙筌》:\u0027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u0027 ?9、《綱目》:\u0027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u0027

日華子雲∶殺金石藥毒,調中治氣,消食開胃,食之無忌

大補肺中元氣.李東垣用藥法象曰∶肺主氣、肺氣旺則髒腑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

下注方劑“

人參敗毒散:人參、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甘草、生薑、薄荷。

藥方中羌活,獨活祛風濕之邪、解表止痛,柴胡、薄荷、川芎疏散風邪,前胡、枳殼、茯苓理氣化痰祛濕,人參益氣扶正,甘草調和作用。

嘉靖己末,五六七月間,江南淮北,在處患時行瘟熱病,沿門闔境,傳染相似,用本方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全無過失。萬曆戊子己醜年,時疫盛行,凡服本方發表者,無不全活

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

主治脾胃氣虛,以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大補脾胃之氣。

臣以白術 ,健脾燥濕,既助人參補脾胃之氣,又增強脾之運化。

佐以茯苓,其味甘以健脾,淡以滲濕。

炙甘草為佐使,既助參、術補中益氣之力,又兼調和諸藥。

楊:人參、黨參、沙參、丹參、西洋參、太子參、東洋參、玄參、珠兒參、苦參、明黨參、紫參。

沒什麼好說的,人參補五髒之陽,沙參補五髒之陰。

隻要是虛證的病都可以用人參,但你一定要會用,亂用即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