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結局(1 / 3)

《第二次握手》reference_book_ids\":[7240033121654017085]}],\"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第二次握手》reference_book_ids\":[724003312165401708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現將本書中82名人物“文革”後的命運結局介紹如下:

峻青於1968年2月被關押於北京衛戍區後,他的二女兒小刺蝟(15歲)於1973年8月揀廢紙湊足路費,到北京國務院接待站申訴後,峻青被放出。“文革”後平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出版長篇小說《海嘯》(1981年6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及多部散文集。

梁斌於1973年下放漢沽農場,開始構思反映農村土改長篇《翻身紀事》,1974年開始動筆。小說於1978年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革”中被抄沒的長篇小說《戰寇圖》,經新華社記者馬傑寫出尋稿通訊,登在全國15家報紙上。小說稿由保定駐軍和山東某公社分頭找回。經過整理,《戰寇圖》於1983年2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魏巍的多卷本小說《東方》手稿,於1970年經過請求得以歸還。1974年魏巍重新動筆,1975年秋完成了75萬字的全書初稿,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王玉田(《抗大之歌》歌舞劇作曲)在“文革”後創作了大批少兒歌曲。1992年舉辦了他的作品音樂會。王玉田在作品音樂會上因為心髒病發作去世。

龔農(《抗大之歌》主要組創人)於1968年12月到山西孝義縣下鄉,後調至北京西郊木城澗煤礦當工人。回城後,從事美術、攝影,曾舉辦過個人畫展。後主持一美術公司。

胡蓮(《路線》、《抗大之歌》第一主演,主要組創人員)現在河南省工會工作。

楊軍(《路線》舞蹈演員、組創人員)於1968年到山西孝義下鄉後,1971年6月調至縣商業局,8月調至呂梁文工團當舞蹈編導。1976年12月回城,調至市政局當工人。1988年在某公司工作。

黃大宜(人大附中學生、《抗大之歌》組創人員、作詞)於1968年,調到北京西郊木城澗煤礦。在煤礦經常把自己菲薄的工資接濟家庭困難的礦工。由於對環境產生幻滅,精神分裂,於20世紀70年代自殺。

徐雅雅(話劇《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編、導、演)1968年下鄉到北京順義農村。1970年入伍。“文革”後在北京一家報社當記者。

胡濱(《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編劇之一)“文革”後,曾在北京電影學院當教師,後去法國。

盧偉(《曆史的一頁》編劇)“文革”後曾與李平分再度合作寫過電影劇本。後在空軍創作組。

李平分(話劇《曆史的一頁》編劇)現在八一電影製片廠。電影《大決戰》編劇之一。

任熱河(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後為沈陽軍區某高炮師的團級指揮員。

瞿紹東(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後在一家全國性的報紙當記者。

孫智忠(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後為內外貿部門幹部。

黎利(“地下文藝沙龍”女主人)1982年去日本留學,進修東文美術史。後去美國。

畢汝協(《九級浪》作者)在“四人幫”倒台後曾在中央歌劇舞劇院當編劇,後被美國某大學聘請去美講學,已去美多年。

李堅持在“文革”後平反出獄。他後來去了深圳,從事房地產開發。

陳小冬在李堅持之前提前出獄。

朱亞平在“四人幫”倒台後五個月出獄,後成為“四五英雄”。

周文林(“馬列主義左派核心”案受監控人員,“四五”入獄)出獄後,因為“小百花事件”代表工農兵學員向周總理獻花籃,成為“四五英雄”,被選為共青團中央委員。在“四人幫”倒台不久即去深圳,成為開發深圳的早期參加者。

劉森(“流浪藝人”),在“文革”後依然命運困頓,在1990年前後癱瘓了,離婚後獨自一人住在北京香山腳下的農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