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觀禮台上,政務院外交部禮賓司科長韓敘走向觀禮台第二排,在一位蘇聯人麵前站定。這個蘇聯人名字叫齊赫文斯基,是蘇聯駐北平的總領事。韓敘簡短地轉達了周恩來的指示,讓齊赫文斯基在沒有收到緊急信函之前,不要離開總領館去出席任何政府招待會。
而典禮結束後,齊赫文斯基剛剛回到總領館,韓敘就跟隨而至,把一份正式的政府信函交給了齊赫文斯基。這份信函的內容是:
蘇聯駐北京總領事齊赫文斯基先生:
茲通知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表了公告。
現具函將此公告送達給您,並希望您轉給貴國政府。
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建立正常外交關係是必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長周恩來
1949年10月1日於北京
齊赫文斯基顯然知道此件的分量,於是立刻把周恩來的信函譯成俄文,緊急發電報給莫斯科。
1949年10月2日晚9時45分,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葛羅米柯受蘇聯政府的委托致電周恩來外長: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業己收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本年10月1日之公告,其中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建立外交關係。
蘇聯政府在研究了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建議後,由於力求與中國人民保持友好關係的始終不渝的意願,並確信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民意誌的代表,故特通知您,蘇聯政府決定建立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此前,葛羅米柯代表蘇聯政府發表聲明,斷絕與廣州國民黨政府的外交關係。
接到葛羅米柯的電報後,周恩來連夜親自起草了給葛羅米柯的複電,並於10月3日發出。電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熱忱歡迎立即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之間的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由此,通過雙方外長互相致電的方式,中蘇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蘇聯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任命以新華社記者身份常駐莫斯科的戈寶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使館參讚兼臨時代辦,立即開始中國駐蘇聯大使館的建館工作。戈寶權因此成為新中國第一位駐外的外交官。蘇聯則任命前駐北平總領事齊赫文斯基為蘇聯駐華使館參事兼代辦。兩國使館代辦分別向駐在國政府遞交了介紹信。
緊接著雙方開始醞釀和確定首任駐對方大使。
齊赫文斯基回憶說:
不久,我接到莫斯科發來的指示,讓我征詢中方是否同意羅申出任蘇聯駐北京大使。為此,我拜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周恩來,是在中南海政府辦公區他的辦公室裏。當周恩來得知,蘇聯領導決定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前不久擔任駐國民黨政府大使的人派到人民中國來的時候,他的臉上一瞬間表現出對斯大林的這個選擇的失望感。周恩來讓我在他的辦公室裏稍等片刻,而自己到位於不遠的毛澤東辦公室去了。15分鍾後他回來了,通知說,政府同意蘇聯政府提出的大使人選,他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莫斯科臨時代辦戈寶權正式通知蘇聯外交部。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顯然期待任命一個與舊中國沒有聯係的著名蘇聯外交官或國務活動家出任駐北京大使。羅申是一位精力充沛、善於交際的軍事偵察員,1943至1945年曾任蘇聯駐重慶武官。當年周恩來在這座城市領導中共辦事處工作,他對羅申很熟悉。羅申是在1948年中國內戰最熾烈的時候出任蘇聯駐南京政府大使的。
1949年10月4日,蘇聯首任駐華大使羅申啟程來華。
羅申1939年曾以武官助手身份來中國任職;1941年被任命為暫代駐華軍事武官;1944年返回蘇聯,參加東普魯士白俄羅斯第三防線作戰;1945年7月以少將官職再到中國,出任蘇聯駐中國大使。
中蘇兩國一建交,身在莫斯科的羅申立即動身趕往北京。後來,在談到為什麼在建交的第二天就迅速啟程來華的原因時,羅申大使說,在莫斯科時,他們從英國駐蘇聯大使那裏得知英國可能迅速承認新中國,而英國在中國原有的大使館並未撤走,為了確保蘇聯大使第一個向新中國領導人呈遞國書的地位,蘇聯政府要求他必須盡快赴任。盡管晝夜兼程,羅申還是用了6天的時間才從莫斯科來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