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章 騰衝陷寇(1 / 3)

2009年,拙作《1944:鬆山戰役筆記》出版後,筆者即萌生了一個念頭,要為滇西抗戰寫三部曲:在鬆山之後,將是騰衝和龍陵。

這三個地方,是1944年滇西反攻戰場上日軍防禦體係的三個支撐點,也是遠征軍欲圍殲日軍的三大戰場。它們之間的關係,一位在龍陵戰場活下來的日軍主計軍官(後勤會計專業人員),曾在其戰記中將其形象地繪圖描述為“雙頭龍”:鬆山、騰衝是兩個“龍頭”,龍陵是“龍身”。“龍身”龍陵以西,沿滇緬公路還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町,直至緬甸境內。借這位日軍主計軍官的比喻,遠征軍滇西反攻最後的戰果,就是斬斷了兩個“龍頭”,砸爛了一段“龍身”;最後,日軍拖著血肉模糊的“龍尾”退縮到緬甸去了。戰時,一直令日軍諱莫如深的是,“龍陵”的含義為龍的墳墓,代號“龍兵團”的日軍第56師團葬身於此,仿佛是命中注定。

在本書中,要敘述的是遠征軍斬斷第二個“龍頭”的戰事。

但在敘述1944年5月開始的反攻戰事之前,應該花點筆墨回溯一下始自1942年5月的滇西兩年淪陷期,以便獲得一個完整的印象。

話說,1942年5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入緬作戰失利,在敗退途中於5日炸斷惠通橋,趕來增援的第71軍第36師與美國“飛虎隊”空地協同,在怒江畔成功阻擊了日軍第56師團前鋒阪口支隊,使其無法繼續東進。

這時,重慶軍委會軍令部對於敵情作了一個錯誤判斷,認為沿滇緬公路追擊的日軍不過是臨時編成的快速部隊,最多不過二三千人,孤軍深入必不能持久。因此,於5月13日下令第11集團軍反攻騰衝、龍陵,想把滇西失地奪回來。第11集團軍於22日渡江後打了5天,遭到日軍猛烈反擊,毫無進展。

5月27日,第71軍第36師第107團第1營在攻擊鬆山5200高地戰鬥中,擊斃日軍官一名,從其圖囊中繳獲作戰計劃及地圖一張,方才知悉第56師團全部進入滇西,分設騰衝、拉孟(即鬆山)、龍陵、芒市、平戛、畹町6個守備區,師團司令部駐芒市,判斷總兵力約為1.5萬至2萬人。

文件迅速上報,蔣介石遂於31日下令停止攻擊,將主力部隊撤回,固守東岸,留少量兵力在西岸打遊擊。這樣,滇緬路上的戰爭,演變為隔怒江對峙的局麵。後來,這段戰事被稱為中國軍隊反攻的“試探戰”,試探的結果是—雖然日軍第56師團在滇西立足未穩,但仍是個難啃的硬果子,還是暫時隱忍待變。

日本公刊戰史對於這一段的記述,則顯得有點輕描淡寫:進入緬甸的重慶遠征軍第一路軍主力,在第15軍進行的進攻緬甸作戰中,蒙受很大損失後,向怒江以東雲南省敗退。

但是,蔣介石深恐日軍乘勢繼續向怒江以東雲南省進擊,於緬甸作戰末期(1942年5月末)命令以第71軍主力(第88、第36及預2師)向我第56師團方麵反擊,猛攻平戛、龍陵地區。

當時,第56師團主力正在伊洛瓦底江上遊進行掃蕩戰,遂立即命其主力向龍陵方麵轉折,6月上旬將敵擊退於怒江東岸。對於日軍來說,這似乎不算一次硬仗。盡管有記載,在此戰中日軍至少損失了一位校官:5月24日,配屬阪口支隊作戰的野戰重炮第18聯隊長田村中佐,被擊斃於鬆山東北部滇緬公路轉彎處的西分哨陣地。他是被遠征軍的機槍在身上打了一串窟窿,當即斃命。作為日軍任命的首任拉孟守備隊隊長,剛剛就任數日即遭此厄運,“拉孟”這個地名對日軍從開始就帶著幾分不祥色彩。

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1942年5月10日,292名日軍兵不血刃即大搖大擺地占領了騰衝。這支日軍從哪裏來的?是從鬆山轉過來的。

當時,日軍阪口支隊是以汽車輸送的摩托化部隊,自然首先要依托滇緬公路追擊到怒江。據日軍戰史,阪口支隊以步兵第146聯隊(聯隊長山本恭平大佐)第2大隊(大隊長金氏堅少佐)、第3大隊(大隊長鬆本治中佐)為主力,配屬炮兵一部。在自畹町進入滇西境內追擊途中,阪口靜夫少將令第3大隊做前鋒。當我軍獨立工兵第24營(營長張祖武少校)炸毀惠通橋,阻擊部隊第36師到達怒江東岸後,以橡皮艇渡越怒江與我軍爭奪江東孩婆山、大坪子等山頭的,正是第146聯隊這兩個大隊。

隨後,日軍第113聯隊(聯隊長鬆井秀治大佐)也趕到鬆山,但這時日軍已經對渡江繼續東犯感到無望。於是,阪口讓第113聯隊接替鬆山守備,令第146聯隊轉向騰衝實施占領。於是,日軍折返龍陵,沿騰(衝)龍(陵)公路北進騰衝。

據一位親曆者記述:1942年5月10日午後2時,騰衝城東南倪家鋪金家牌坊外傳來兩三聲槍響,接著東南、西南城牆角上護路營預設的哨兵也鳴槍報警。原來是經猛連入侵的日軍先頭部隊穿過倪家鋪,迫近城郊。據目擊者“永利”富春店的老者李任卿說,“鬼子到萬華館時還是有警戒的,一起一伏,慢慢前進”;聽到報警的槍聲,以為有伏兵,即散開向公路兩側射擊。看到我方沒有回擊,即向開槍的路邊的一孔破磚窯內搜索。而我方哨兵在報警後,即從羅邑坪方向撤走了。敵人沒有發現伏兵,即起身大搖大擺向縣城挺進。敵軍入城後,攀上原為警察局駐地的南城樓,將太陽旗插在樓頂上,部隊分別駐在西門外英國領事館和城內各機關內。此次侵騰日軍兵力有多少,是一個有爭議的細節。據張問德的記述,“當時來攻之敵僅292人,攜有武器除步槍及輕機槍外,亦僅有重機槍兩挺”。然據日軍戰史記載,這次派來占領騰衝的是146聯隊第2大隊,而日軍一個步兵大隊兵力為千餘人。因此,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中大概有一種“悲情敘事”的色彩。

騰衝人有理由以怨憤的態度來控訴讓家園輕易淪陷的責任者,因為時任騰龍邊區行政監督、龍雲之子龍繩武和騰衝縣長邱天培未組織任何抵抗,丟下他們徑自翻越高黎貢山渡過怒江跑掉了。當時,駐防騰衝的地方武裝有滇黔綏靖公署步兵第6旅(即所謂“熄烽”部隊)第2團第3營、滇黔綏靖公署特務大隊第2營(營長張子英)、騰龍邊區行政監督公署指揮的護路營(營長李崇善),加上縣府之自衛隊,總兵力也在千人以上。要是下決心抵抗,派一部到騰衝、龍陵交界的龍川江布防,炸毀騰龍橋切斷騰龍公路,並動員民眾協防,隻要能阻敵一周,國軍預備第2師也就趕到增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