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廬陵縣城,偶見故友(1 / 1)

劉家村位於廬陵城的西北位置,相距約有六十餘裏。

以劉振北趕著牛車的行走速度,少不得要用七八個小時以上。

因此,劉振北早已做好打算,在下午抵達廬陵城時,先休息一個晚上,第二天再趕回劉家村。

從劉家村出發,行走了四五裏後,才走上了官道。

說是官道,其實也不過是一條三米寬的土路而已。

土路坑窪不平,甚至連後世的鄉間土路都比不上,好歹鄉間土路不會這麼顛簸。

劉振北坐在牛車之上,感受著屁股下傳來的顛簸,差點將早上吃下的早餐給吐出來了。

“麻蛋的!就這還是官道,簡直要人命啊!”

劉振北埋聲抱怨,實在是扛不住屁股上傳來的疼痛。

最後無奈,劉振北隻好下了牛車,步行前進。

劉振北從劉家村向東南方向而走,一路途徑延福鄉、儒行鄉、桐坪鄉等鄉鎮。

直到下午酉時初,劉振北才抵達了廬陵城。

........

廬陵。

因瀘水而得名,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廬陵縣。

廬陵縣城,早在唐宋時就被列入全國32個重要口岸城市之一,是江南主要的商貿重鎮之一和物資集散的樞紐。

因為廬陵城剛好處於南北交通黃金水道贛江的中間位置,成為最重要的交通線上的中轉站,也是最佳的物流人流集散處。

俯瞰贛江可見,江水到了與禾水交彙處遇到神岡山擠壓,形成長長的彎弧,水深而流緩,便於航船停泊。

從南昌方向由北往南溯流而上,過了峽江急流,水勢開始較平緩了;到了廬陵城北螺山一帶,地勢更開闊,河麵也較寬暢。

從廬陵城再往上行,便有淺灘,河麵收縮。

到了萬安“十八灘”就更為驚險了。

往上遊去的,需要在吉安城補充給養,蓄精養銳,好闖險途。

順水而下的,剛曆艱險,需平靜一會,再浩蕩前行。

尤其是裝載量重的大船,再向上難以航行,需把貨物卸下分裝到小船再往上運。

從上往下運的貨物,如糧食、木材,到寬闊的江麵需“集裝”出發。

於是吉安城便成了南來北往航船上客商和遊人最理想的落腳點。

江上的舟楫木排穿行,八方的信息和物品彙聚廬陵城散至各地。

城內商賈旅客川流不息,沿江路和後河兩岸商鋪貨棧連綿,成為江南物資集散的樞紐和信息流、文化流的輻射中心。

廬陵城的商貿有多繁榮?

早在公元1101年的北宋時,蘇東坡從被流放的海南經贛江北歸,據傳遊覽後河時感歎道“此地風光半蘇州”,至今存半蘇橋、半蘇巷之名。

100多年後的南宋廬陵人劉辰翁寫的《習溪橋紀事》,對沿江路和後河一帶的場景做了記載:“自吾少年見是橋,盛時為社林州祠,為官藥肆,為旗亭,歌鍾列妓,長街燈火,飲者爭席,定場設賈,嗬道而後能過。”

500多年後的明代明崇禎九年(1636年),徐霞客在《江右日記》中道:“初二日飯畢,抵吉安郡.....是日雨絲絲不止,餘入遊城中,頗寥寂。

出南門,見有大街瀕江,直西屬神岡山。十裏闤闠,不減金閶也。”“闤闠”就是街市,“金閶”是蘇州的金門﹑閶門,商業繁華之處。意思是江邊的十裏長街,不比蘇州差多少。

大文豪蘇東坡和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都被廬陵城十裏長街、萬家燈火所陶醉,都認為可與當時算得上“一線”的蘇州相媲美,廬陵城應該是幾線呢?

從唐代始,廬陵城就是國家建造大型漕運航船的重要基地,宋明兩代更興盛。贛中廣袤的山區盛產杉木,加上航運便捷,又有漕運等大型業務可做,造船業在唐末已有一定的技術和規模。

到了宋天禧年間(1021),全國造船2913艘,其中吉州造525艘,占六分之一。

每隻船的裝載量為500石,幾乎平均每天要造出兩艘如此巨大的船隻。

可見其生產規模的宏大。城東南的江邊設置了朝廷定點的大型造船廠,由官府派監官督造,還分派200名士卒搬木頭,鋸船料,協助工匠造船。

明清兩代,吉安的造船業超過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