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吃了團圓飯。小輩一一給長輩們磕頭拜年,同樣的也都領到了長輩們的紅包,紅包倒是不大,也就幾文錢,但是也足夠讓孩子們高興不矣。
走街串巷的貨郎們在這一天也會到沈家村來賣東西,沈家村今天仿佛就是個小集。至於為什麼來沈家村不去其他地方,沒辦法,誰讓人家沈家村有錢呢。
穿新衣,戴新帽,手裏拿著小鞭炮。就是對過年時孩子們最好的描寫。
景明二十八年的第一天,沈家村照例要開祠堂。這次開祠堂跟九月的典名大典又有所不同,今天開祠堂是為了告訴祖先去年一年風調雨順,祈求今年依舊平平安安。同時也是對族產清算,給各家各戶發喜錢的日子。財大氣粗的沈氏一族同往年一樣,叫來了戲班子唱大戲,是要連唱上個三天的,這一切都成為了沈家村的傳統。
同典名大典那日一樣,所有的男丁都在宗祠的院子裏站著,族老們在大殿裏焚香祭告。沈昌泰做為族產的賬房,和其他的族產賬房一起在大殿裏飛快的打著算盤,每個月都支出盈餘都有結算,他們隻需要把每個月都都進行清理整合就可以。
“果園年餘一千一百六十兩四錢九分。”
“糧莊年餘三千五百兩九錢八分。”
“布莊年餘兩千一百四十兩三錢。”
……
“茶莊年餘一萬兩千三百四十兩。”
沈氏的族產遍布著各行各業,穿的戴著,吃的用的是應有盡有。隨著賬房先生的算盤撥打,每一個產業的盈餘都被一一報了出來。
“嗬,茶莊今年又豐收了,一萬多兩銀子,我的乖乖。”
“誰說不是,我聽在茶莊做工的沈老二說,他今年歲錢就領了百十兩銀子呢。”
“謔,那他可是過了個肥年。”
這樣的對話,讓祠堂密集的人群嘈雜不堪。在祠堂外圍還有著一些其他村子的人,這些人是來等著看戲的,沈家村年初一到初三唱大戲這個事情早就是十裏八鄉都知道的傳統。
如今戲班子還在搭台,他們正好來看看沈家村的分錢大會。而沈昌嵩帶領的沈家村的保安隊,一個個都是明火執仗,手裏的水火棍把看熱鬧的人群隔絕在外。
賬一一報完,四房的族老是族老中較為年輕的,說話也渾厚有力。
“蒙祖先護佑,去年一年沈家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今日,後代子孫沈立傑攜沈氏一族老小給各位祖宗拜年,求今年各房錦上添花,各家添丁進口。”
在族老的吆喝中,沈氏子孫又是三拜九叩。
跪拜之後,就是激動人心的分“贓”環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