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1-2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正確引導可培養其創新能力(2)(1 / 3)

通過探索性玩耍,孩子可以了解周圍的世界,並在探索中發現求知的快樂;

通過探索性玩耍,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得到鍛煉;

通過探索性玩耍,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可以得到培養;

探索性玩耍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為孩子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打下基矗

探索性玩耍有這麼多好處,那麼家長怎樣鼓勵孩子進行探索性玩耍呢?下麵有幾點建議,值得家長借鑒。

讓孩子重新布置自己的小臥室

節假日,一家人在家,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給家裏製造一些變化。 比如,對孩子說:“孩子,給你一個機會,你把自己的房間重新布置一下,看你怎麼布置!”等孩子想好了怎麼布置時,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做指揮家,爸爸媽媽當你的幫手,你盡管大膽地指揮,我們絕對服從指揮。”

鼓勵孩子用另一種方法來解題

孩子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父母雖然沒有必要手把手地教孩子,但可以經常提醒孩子:“你可以不可以換一種方法解題呢?”“這道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答,會不會更好呢?”經常這樣提醒孩子,有助於孩子樹立探索新方法的意識。

正確對待孩子拆玩具、搞破壞

不少家長對孩子拆玩具、搞破壞的行為感到煩惱,經常批評孩子不愛惜玩具。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其實沒必要那麼認真。如果孩子把玩具拆開了,家長不妨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拆玩具呢?”“你想看看玩具裏麵有什麼東西,對嗎?”“你有什麼發現嗎?”“你要記得完好地把玩具安裝好哦!”同樣,如果孩子把家具弄壞了,不要急著批評孩子,而應搞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從而引導孩子進行探索性玩耍。

“換個角度思考!”——啟發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值得廣大家長深思:

某日,爸爸給七八歲的兒子出了一道腦筋急轉彎,問:“樹上有10隻鳥,開槍打死1隻,還剩幾隻?”

兒子反問:“用的槍是無聲的,還是有聲的?槍聲有多大?”

爸爸一驚,說:“槍有聲,聲音挺大的。”說完後,他等待兒子的答案。

沒想到,兒子又問:“在這個城市打鳥,犯法嗎?”

爸爸再次一驚,說:“不犯,你快回答,不要轉移話題。”

“你確定那隻鳥被打死了嗎?”兒子接著問。

“當然死了。”這時爸爸有些不耐煩了。

“樹上有聾子的小鳥嗎?”

“沒有,拜托你快說答案吧!”爸爸很不耐煩了,嗓門有些高。

“樹上有沒有殘疾的小鳥或餓的飛不動的小鳥?”兒子示意爸爸不要急。

“沒有!”爸爸很幹脆地說。

“樹上有懷孕的小鳥嗎?”

“沒有!”

“打鳥的人確實看清楚了,樹上隻有10隻鳥嗎?”

“是的!”爸爸不知道兒子在幹什麼,隻好耐著性子回答。

“有沒有一槍打死兩隻鳥的可能?”

“沒有!”

“爸爸,如果以上你的回答沒有騙人,那麼結果有兩種可能:如果打死的鳥掛在樹上,那麼樹上隻剩一隻鳥;如果打死的鳥掉在地上,那麼一隻不剩。”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你孩子身上,你會有何感想呢?你是覺得孩子善於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還是覺得孩子太調皮、不好好回答問題呢啊?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能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對”或“錯”,因為大千世界太過複雜,每個問題都有很多前提。如果沒有搞清楚前提,那麼回答出來的就可能不準。

上例中,孩子善於從一個普通的提問中,找出許多前提條件。在搞清楚前提條件之後,再做出兩種回答。可以說,這是思維縝密的表現,也是創新思維的一種表現——善於提出不同的觀點、疑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時,應該教孩子從各個方麵、各個角度、各個層麵來了解事物。這樣才能找出最合適的答案。為了尋求不同的答案,孩子需要養成發散性思維。所謂發散性思維,是指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從形式到內容以及周圍事物的聯係來全方位思考。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條條道路通羅馬”,而不能因為一條路堵死了,就無法達到羅馬。

有位家長是這樣訓練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換角度思考的意識的:

家長問:“下雨天你一定要帶傘嗎?”

孩子答:“一定要帶!”

家長問:“如果你在家裏,外麵下雨了,你要帶傘嗎?”

孩子笑著說:“那當然不用帶傘了。”

家長問:“如果你在外麵,你沒帶傘,你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被淋濕呢?”

孩子想了想,答道:“可以帶雨披,可以躲在車子裏、屋簷下……”

結論:下雨天不一定要帶雨傘,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家長問:“房子沒窗戶,裏麵一定很黑嗎?”

孩子答:“一定很黑!”

家長問:“如果房子裏有燈呢?即使沒窗戶,裏麵還會黑嗎?”

孩子答:“有燈就不會黑了。”

家長問:“如果燈光很暗,你覺得房子裏會黑嗎?”

孩子答:“黑!”

家長問:“如果房子黑,你怎麼辦呢?”

孩子答:“開電燈,如果沒電燈,可以用手電筒或點蠟燭……”

小結:沒有窗戶的房子不一定黑。

這就是該家長和孩子經常玩的遊戲,通過這種遊戲,孩子的發散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孩子養成了多角度思考的習慣。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呢?因為這樣對孩子有很多好處。

孩子的思維不會受標準答案限製,思維會更加靈活,而不是呆板;

麵對困難和問題時,不會因為一條路堵死了而放棄,而是善於想其他的辦法;

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能確切地搞清楚問題的前提,使回答更加準確;

孩子不會因為家長或老師的權威,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

如今,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些老師和家長總是希望孩子按照他們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希望孩子思考的結果與標準答案相吻合。如果孩子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同,老師和家長會立即對孩子說:“你做錯了”。有時候,孩子的答案對,但是解題步驟與標準答案不一樣,老師也將其視為“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