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孩子3歲前需要注意的心理問題(8)(1 / 1)

首先,要注意給孩子穿寬鬆的褲子,以減少局部刺激。盡量不給孩子穿開襠褲,尤其是對於有這樣行為的孩子,即便是穿開襠褲,也要墊上尿片,杜絕孩子用手去觸碰。

其次,要注意蟯蟲寄生或者昆蟲叮咬或細菌感染引起的瘙癢,平時要注意保持生殖器部位的清潔。

再有,睡覺時要注意孩子神態是否正常,睡醒後即令孩子起床,不讓他賴床。

最後,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玩耍,讓他多說話,鼓勵他多參加集體活動,跟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等,避免寶寶孤獨。

此外,發現孩子有玩弄生殖器行為時,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物上去,以衝淡他的那種神秘感。

孩子總眨眼睛、抽鼻子、聳肩膀是病嗎

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發現有些孩子有眨眼睛、抽鼻子和聳肩膀等異常行為,這讓很多媽媽非常擔心,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病。

其實,寶寶的這些行為,大多數都是暫時的,隻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的時間,慢慢的就會自行消失。寶寶的這些動作都是不由自主的,可能是由於孩子正在成長的神經係統中發生了肌肉痙攣和抽動。單純的抽搐並不是嚴重的心理紊亂或者是潛在疾病的信號。

有的家長為了阻止孩子的這樣的行為,會采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行讓孩子停止,但孩子的症狀並沒有因此而變好,反而更加嚴重了。其實對於孩子的這樣的行為,最好的方式是表麵上忽視,內心裏注意觀察,不要讓孩子看出來你很在乎他的這種抽動,以避免抽動的頻率更高,持續的時間更長。

但是,如果孩子出現了以下的症狀,應及時去醫院進行就診:抽動經常性的發生並且已經持續三個月以上;抽動的同時還伴有其他行為,如哼哼聲和眨眼睛;抽動的時候還伴有大叫大嚷,全身不停地抽動;即使在睡覺的時候,這種抽動也不會消失。

如果出現了以上症狀,孩子就有可能患上了兒童抽動症。兒童抽動症是一種以多發性不自主的抽動,出現語言或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引起抽動症的原因與遺傳、生化代謝失調或環境等因素有關。此症通常在3~15歲間發病,男孩較女孩多。表現為短暫、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開始為頻繁的眨眼、擠眉、吸鼻、噘嘴、張口、伸舌、點頭等。隨著病情進展,抽動逐漸多樣化,輪替出現如聳肩、扭頸、搖頭、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動等,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症狀更明顯,入睡後症狀自行消失。抽動症症狀呈波動性、進行性、慢性過程。

某些神經和精神類型的兒童易發生此病。比如神經質、膽怯、多動、情緒不穩定、對人對事敏感及有固執傾向者。而且此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頭痛、腹痛及便秘、遺尿等。

某些精神刺激可誘發此病。例如對孩子要求過度、責備過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視或環境中出現緊張氣氛等,這些因素均可使孩子產生矛盾心理,抽動行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衝突的外在表現。另外,過分限製孩子的活動也可能會誘發此病。

孩子開始出現抽動反應可能是由於條件性的逃避反應。比如眼中有異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動症狀,日久形成了習慣。

某些突發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腦部的輕微損傷也可成為誘因之一。

抽動症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抽動症症狀的表現常常被小朋友們嘲笑、奚落,使孩子產生自卑,性格內向。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孤僻,不願與人接觸,甚至對嘲笑者產生報複、敵視心理,進而有可能出現傷害別人的行為。

有些抽動行為一般可短時間內自愈或經治療而痊愈,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一直到成人。因此,對待孩子的抽動症狀,家長一定要仔細辨別輕重,如果症狀嚴重趕緊送孩子去醫院谘詢醫生。

過來媽媽貼心話

對於3歲之前寶寶出現的各種不良或異常行為,你一定不要慌張,及時請教一些心理機構的心理谘詢師或者醫院的精神科大夫,切記不要對孩子粗暴幹預,這樣隻能會讓孩子的症狀更加嚴重並給孩子留下心理傷害。一定要遵從專業人士的指導,否則可能會延誤孩子的一生。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讀者購買正版圖書。

本書為鳳凰網讀書授權連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