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寶寶前,媽媽要做好的心理準備(1)(1 / 3)

生寶寶前,媽媽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不要苛求做完美媽媽

我在和一些媽媽溝通的時候,發現很多媽媽存在育兒焦慮。比如,有的媽媽看到別家的寶貝報了親子班,她就算借錢也跟著去報,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有的媽媽給寶貝買了漂亮的新衣服,她就感覺對自己的寶寶有虧欠……更有焦慮過分的媽媽,總是擔心自己做的不好,時時處於內疚之中,孩子感冒了,她懷疑是自己後半夜睡的太死,沒能像貓頭鷹一樣徹夜值班導致的;看到別的孩子能流利地說兒歌而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就責怪自己平時沒有多花時間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個子長得矮一點,就覺得自己在孩子的營養上沒有多下功夫……

對此,我想說的是:媽媽們,請你記住,你隻是個普通的凡人,而不是神!但凡普通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都會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所以,請容忍自己的不完美。

能夠盡心盡力地陪著孩子成長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因此而失去了自我,事無巨細都要費盡心思,時間長了,便會感到自己情緒低落、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嚴重的還會變得脾氣暴躁,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等不適症狀。仿佛寶寶的降臨成了你不得不麵對的責任,這樣就喪失了生活最初的樂趣。這種情緒和狀態不僅會傷害你的身心健康,同時還會傳染給寶寶,給他(她)造成不良影響。

那些以為犧牲自我就能培養健康寶寶的媽媽們,在她們的內心深處是有著巨大的焦慮情緒的。由於社會競爭壓力大,往往導致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值過大,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勝過別人,這樣才能在未來爭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間,一旦期望落空就驚慌失措,坐立不安,想方設法讓孩子被動地接受你的調教。殊不知,大人們越是這樣,越有可能讓孩子不知所措,有時反而會讓父母的預期失算,甚至適得其反……

我曾看到一個媽媽在女兒七八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她走路,嘴巴裏還念叨著:“寶寶真棒,你看別的寶寶都不如你學的快!”殊不知,在孩子的肌肉和骨骼還沒有發育到成熟的時候,就讓她進行身體不能承擔的事情,對孩子的發育沒有好處隻有傷害!

另外,還有一些媽媽對孩子的安全問題非常焦慮,擔心孩子會生病,天氣冷點兒就不讓孩子下樓玩;稍微有點對抗性的遊戲,就堅決阻止孩子參與。這些過度的擔心隻會禁錮孩子的天性。要知道,我們沒有力量去保護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也要給孩子受挫的機會。

雖然很多媽媽都懂這個道理,但在實際生活當中就是很難放手,常常像個老母雞一樣死死地護著孩子,這也正是很多媽媽淪為“孩奴”的最直接原因。其實,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隻要孩子在自己的視野之內,不要太顧及孩子玩的是泥巴還是樹葉,隻要孩子玩的很開心,都不應該剝奪孩子的興致。

過來媽媽貼心話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個15歲孩子的媽媽和一位智者的對話。

孩子要和朋友們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探險,媽媽由於擔心安全問題而堅決阻止,結果母子兩個鬧得很僵。媽媽無奈之下請教智者。

智者建議媽媽放手,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安全準備之後讓孩子去,並給他祝福,不要讓自己的消極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快樂。這位媽媽說:“那如果我就此失去了他該怎麼辦?”智者的話意味深長:“天下的事,分為'我的事','他的事'和'老天的事',我們隻能管好我們自己的事,對於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們是無能為力的。”這句話又何嚐不是寫給天下所有媽媽的呢?!

婆婆來了

平心而論,婆婆是個相當不錯的好婆婆。可是自從我生了孩子,婆婆來我家照顧孫子之後,我就經常會忍不住跟她吵架。不是我沒有良心,實在是婆婆的作法讓我很難忍受。

婆婆特別喜歡孫子,自從看到孩子以後就恨不得24小時都抱住不放,誰也別搶。我這個當媽的除了喂奶的時候能和孩子多呆一會兒之外,其他時間很難和孩子一起親近。都是婆婆一個人“霸著”寶寶。更可氣的是,當她看到寶寶和我親熱就嫉妒的不行,說些酸溜溜的話:“都白扯啊,還是和媽媽親!”

我現在看她的任何舉動,都覺得是想把寶寶搶過去。最近還老做夢夢見在跟她搶孩子,想起來心情狂差。

她帶孩子又很糟糕,總是白天讓寶寶睡覺,晚上她空閑了,就開始逗弄孩子,大半夜的關起門來和孩子玩,所以頭幾個月,寶寶作息都是晝夜顛倒,把大家折騰壞了……婆婆愛節儉,但竟然把切開了兩天的蘋果給寶寶吃,結果寶寶立刻就拉肚子了……把我氣的啊!

上麵的文字是一位新手媽媽在網上的一段真實告白。可以想象,很多新媽媽可能都會有相似的經曆。小生命的降臨,使得媽媽不但要迎接新生寶寶的到來,更要麵對隨之而來的一係列人際關係的變化,比如,奶奶或外婆會過來幫忙打理新寶寶和新手媽媽的生活。如果是外婆幫忙還好一些,要是換了奶奶幫忙照顧孫子孫女,麻煩可能會多一些。婆媳原來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習性,而現在婆媳在一家生活,這就有一個逐步了解、相互適應的過程。如果適應不良,彼此不能接納,便會關係緊張,矛盾叢生,上麵那位媽媽的經曆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當家庭中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媽媽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引發衝突,更不能讓自己生悶氣。試著讓自己放鬆下來。然後倆人再進行溝通,為自己和寶寶爭取更好的環境。

比較有效的溝通方式是:

1.陳述事件

媽,你把切開了兩天的蘋果給孩子吃,結果孩子拉肚子了。

2.表達自己的直接感受

看孩子這樣,我很心疼。

3.表達自己深層次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現在小,健康很重要,我在這方麵一直小心翼翼的。

4.站在對方的立場

我知道您節儉,怕浪費錢,但您肯定也不想看到孩子因為這個爛蘋果拉肚子。

5.表達希望

希望以後家裏人都注意不要吃過期的東西了,用健康換節省是劃不來的。您說呢?

當然,以上的溝通方式並非適用任何場合、任何人,有的人可能就不承認是自己的錯,當兩個人一時之間無法取得一致意見時,請媽媽一定要保持冷靜,要心平氣和地協商,給孩子樹立一種理智和有修養解決問題的典範,而不是通過吵架來解決問題的反麵教材,避免給孩子造成壞的影響。

另外,新手爸媽還要平時多讀書、多學習,樹立科學教育觀念,掌握科學育兒方法,這樣能使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減少盲目性,增強一致性。一旦夫妻之間達成了一致,那麼新手媽媽在與婆婆的“老觀念”發生衝突時,就能更多地得到丈夫的支持而減少與婆婆單獨的針鋒相對,畢竟,很多婆婆還是聽兒子的。

切記不要簡單的抱怨和發脾氣,家庭的經營中一定要彼此多包容,多諒解,多欣賞,多溝通,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