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見歎了口氣,感歎時光飛逝。
又提起了筆寫下:
潭州的天氣變化莫測,如若人生,千變萬化。
驀然間,想起一種耐人尋味的說法:人生如果從頭往後看,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那麼一切都是未知且新奇的,萬事萬物皆有可能。
但人生如果從咽下最後一口氣開始,從後往前看,那麼一切皆有定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們總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個福,以前我可能認為是意外之喜、是饋贈。
但現在,我更傾向於理解這個福,是因果,是應得的,是“病樹前頭萬木春”。
因為大難,往往是指生死危機,除卻生死無大事。不要太在意雞零狗碎的事情,如果參悟不透生死,那就拉長時間軸,登高望遠。
同一件事,問問自己,五年後還重要嗎?十年後還重要嗎?遲暮之年,在某個午後的搖椅上回想,還會重要嗎?
從後往前看的思路,不是鼓勵虛無主義,也不是習得性無助,而是抱著“冥冥中自由安排”的想法,去做自己喜歡的,去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
人生不過三萬天,隻要合理合法不影響他人,那麼一切都可為。而,為,也是一門藝術,道家的“無為”就很好,順其自然,順應道,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這對於大多數人的三萬天,用一天就少一天,人們總是患寡,但對於看似漫長、實則稀罕的時間卻不為所動。對於未知的未來,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來活,才對得起生命。
李白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第一次讀到時候,甚至還有為李白憂愁過。
人生得意,如果皆盡歡,會不會過於放縱自己?隨心所欲,會不會虛度光陰?這個歡,會不會走向墮落?現在看來,莞爾一笑。
在乎別人的眼光,為他人而活,才是真的虛度。
唐伯虎那句: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現在讀一讀,突然和李白的須盡歡,共鳴了某個部分,是那種對於人生的豁達與豪邁。
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或許就是文學的魅力吧。做自己,就是最好的一生。
羅素說: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
現代人太習慣以結果為導向了,把職場思維帶入生活,人為去定義每一種成功,隻有結局圓滿,過程才值得被肯定。可世事無常,哪能盡如人願?
就以考研為例,結果重要,但過程更重要。
因為結果是給別人和自己看的,隻有過程是給自己看的。
這個考研過程中,提升了多少,學會了多少新知識,隻有自己知道,那些夜以繼日的時光和艱辛,隻有自己知道。在成功學泛濫的現代社會,慢下來看看沿途風景,擁抱過程,也是一種勝利。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不應該去定義成功是什麼。
人生不需要別人認可的成功,自己開心才重要。在實現自我的這條路上,順帶取得別人認可的成功,則是皆大歡喜。
人生須臾之間,有限的人生,應該花在值得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