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想了想,道:“那就去玉皇頂吧。”
玉皇頂是帝王封禪的地方,來一趟泰山不去那裏瞧瞧可惜了。
“行。”
法行爽快點頭,隨即便和江寧一同登泰山頂。
玉皇頂就在泰山的最高處,海拔有一千五百多米。
“其實古時皇帝封禪不隻是在玉皇頂封禪,在玉皇頂上隻叫封,這個在史記的封禪書也記載過。”
法行一邊帶著江寧登山,一邊解釋著封禪的具體情況。
“秦皇在泰山頂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故叫作封,然後又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又叫作禪,這就是封禪。”
法行邊走邊笑道:“秦皇在玉皇頂築壇報天之後在梁父山上又報地,師弟如果想看的話後麵也可以去梁父山看一看。”
江寧聞言點了點頭。
“其實泰山在宋朝以前都是由皇家控製的,不允許別人上山。”
法行這時又笑道:“隻不過在宋朝的真宗皇帝泰山封禪後,泰山就再也沒有皇帝來這裏封禪了,這裏也就被放棄了。”
“說起來我泰山派倒是應該感謝這位宋朝皇帝,如果不是他在泰山封禪後再也沒有皇帝來這裏封禪的話,恐怕我派祖師就沒有機會在這裏立派了。”
江寧聞言笑了起來。
“師弟你看,這裏是五大夫鬆,據傳是秦皇避雨的地方。”
法行指向不遠處的一顆鬆樹。
而這時他和江寧也到了五鬆亭。
法行也在向江寧說著這裏的典故。
“據說秦皇在滅六國一統天下後就帶著文武大臣打算來泰山封禪,秦皇本打算坐車上山,但那些儒生說不能坐車,就算要坐也要蒲草裹住車輪,不碾壞泰山的一草一木,秦皇大怒,禁止儒生與他登山封禪。”
對於泰山這點奇點的典故,法行也和江寧對華山的典故一樣十分熟悉,侃侃而談。
“後來秦皇在玉皇頂封禪後突遭大雨,以為泰山山神大怒要天降大雨將他衝走,所以拔腿就跑,一直跑到五鬆亭,發現這裏有一顆大鬆樹,於是就躲在樹下雙手抱住樹幹祈求樹神庇佑,後來秦皇就封了這棵樹為五大夫鬆。”
江寧聽的點頭。
法行這時又笑道:“不過這隻是一個傳聞罷了,還有一個傳聞是秦皇登山的時候突然下雨,正好路過這裏,就在此地躲雨,這兩個傳聞是真是假不好說,不過第一個傳聞流傳的很廣,很多人都信,但我更傾向第二個。”
“為什麼?”
江寧笑了起來。
法行也笑道:“因為第一個太誇張了。”
雖然秦以後的後世王朝對秦皇的評價都不算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
至少法行覺得能一統六國的秦皇不會遇到大雨就驚慌失措的逃跑,第一個傳聞更有點像對這曆史上第一個皇帝的抹黑。
江寧和法行在五鬆亭短暫駐足後便繼續朝著山上攀登,沒走多久就見到上方有幾名道士正從山上下來,穿著孝服。
這幾名道士看到江寧身旁的法行後了冷哼了一聲。
而法行在見到這幾人時臉上的笑容也冷了下來。
雙方氣氛有些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