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掰起手指頭數了一下。

看樣子需要木板,削尖的木頭,還有一些易燃的草絨。

林正按照這些所需要的材料,砍了許多的幹枯的樹枝。

挑選出一根手臂大小的木頭,拿著手斧往下一劈,因為樹枝本身比較幹枯,所以林宇一下子就劈成了兩半,這下木板有了。

林正又在附近喬木林中一處石壁下方發現了一些苔蘚。

這些苔蘚生長在一個潮濕的環境中,四周被茂密的樹林給遮蔽住,幾乎沒有陽光能照射進來。

石壁下方又處於一個相對低窪的位置,周圍土壤的水分比附近其他地方都要多得多。

所以在這樣陰涼潮濕的環境下有蘚類植物並不奇怪。

這些苔蘚大部分都是碧綠色,摸起來是濕漉漉的。

林正采摘了一部分相對幹燥的,隻不過這些也不能直接拿去當引火絨。

引火絨的必要條件就是一定柔軟稀碎幹燥,這樣才容易將火引燃起來。

林正將這些采來的苔蘚一一鋪在了沙灘上的岩壁上。

外邊的太陽很大,強烈的紫外線能夠在一下午的時間就把這些苔蘚中的水分給曬幹。

木板,引火絨現在都有了,接下來還需要一根尖銳的木棍用作鑽材。

林正又從砍來的枯木中挑選出了一個光滑細小的木棍。不過這根木棍兩端都參差不齊,根本達不到用來鑽木的條件。

林正試著用手斧頂部的扇貝來將木棍削尖,但顯而易見扇貝的鋒利程度根本達不到林正的要求。

因為貝殼開口處的那個地方不是筆直的,所以每次林正削木棍的時候,貝殼都會往另一端滑落。

這樣非但不能將木棍削尖,而且還極有可能劃傷到林正的手背。

看樣子用貝殼削木頭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林正蹲在地上,回憶著人類武器時代史,由現在的核武時代到工業革命的熱武器,再到鐵質了、青銅質的冷兵器時代,最後到原始時期的石器時代。

對,石器。

林正一下子就打開了思路,要說在野外,有什麼東西能夠和刀具相媲美的話,那就必須是石刀了!

林正順著當時爬山頂的那條路一直走直到走到了半山腰。

這裏有許多岩壁,岩壁的類型也非常多。

林正尋找了片刻後,終於發現了自己所需要的岩石。

這是一處頁岩壁,石壁在長期的風化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碎屑石子。

這些石子表麵光滑,呈板塊狀形態,兩端和刀具一樣扁平鋒利,不需要去過多地雕磨,這簡直就是大自然饋贈給求生者的刀具。

林正取下其中一塊大小合適的,再把它的一端在地上反複地敲擊幾遍,隨著小石屑的脫落,一把自帶刀柄的石刀就這樣形成了。

林正立馬返回到庇護所,拿著石刀對著木棍狠狠地一陣削...

不得不說,有了石刀之後,林正削這根木棍簡直就像是削鉛筆一樣。

隨著木屑一片一片地掉落,木棍的一端完全被削成了圓錐狀。

林正將木板鋪在地上,再把木棍豎著放在上麵,左搓右搓,左搓右搓...

林正連續搓了一個小時,除了木板上有些許黑色的碳屑,林正連一個火星的沒看到。

不僅如此,在用雙手連續搓了一個小時的木棍後,林正能明顯感覺雙手現在火辣辣的疼。

天空逐漸暗淡...

林正原本還想著今天能夠打到獵物吃上烤肉,可今天一天的時間幾乎都花在了找木頭石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