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飛升護法(1 / 2)

今天是師父羽化飛升的日子。

如果一切順利,師父的肉身會長出白羽隨後消解散去,成為不死不滅遨遊六合的神仙。

“師父,師父?你感覺怎麼樣?”我來到師父的棺材邊,向裏麵的肉身望去。

隻見他口目緊閉,臉色煞白,汩汩鮮血自七竅流出。

我驚叫一聲,心下駭然,忽然,棺內屍體伸出一雙手,死死鉗住我的手腕……

“師父,不要,不!”

“死小子,做什麼夢呢——”

我猛地睜開眼,發覺師父正攥著我的手,抬手在我額頭狠狠敲了一下。

原來是場夢。

“沒事師父,做噩夢了。”

“趕緊起床收拾東西,上山。”師父神色凝重。

今天確實是師父準備飛升成仙的日子。

師父是正一派道人,早年間偶得一經卷,乃是早已散佚的《正一經》分卷之一——《上清飛升大卷》,冊中記載著神秘的修仙飛升道法,得道飛升者可以免墮地獄輪回之苦,不死不滅自由自得。

因此師父也開始終身修行,隻為尋求正道,羽化飛升。

而我,作為師父的唯一兒徒,自小跟著師父修行,二十五載轉瞬即過,今日終於來到師父證道飛升之日。

“今日你隨我同去馬跡山,為我護法,我在仙洞中飛升,你在門外需為我守護長明燈三日三夜不滅,且每隔半日為我打坐誦讀《大明法經》一冊,長明燈千萬不可熄滅,誦經也萬不可中斷。”

我與師父就住在馬跡山腳下,這座山在五代十國時期杜光庭所編著的《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中被列入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

傳聞有位王先生於馬跡山修得洞淵法而成仙,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飛升成了土地爺,而他飛升後留下了一盞洞淵寶蓮,被我師父取得,用來助他飛升。

馬跡山分為南北兩半山,中間宛如被碩大的利斧劈開一般,形成兩處峭壁,峽穀下是湍急的水流。

連接兩半山的是一座狹窄的鐵索木橋。我們住的地方在南半山腳下,而師父飛升所用的仙洞建在北半山。

在鐵索橋上的時候,師父停下來指著北邊峭壁上的一處山洞對我說:

“那就是王先生習得洞淵之法飛升的地方。”

我打眼望去,那處山洞僅能容得一人盤腿打坐,洞小而深,黑不見底。

山洞處在峭壁當中,上不接岸,下不及水,峭壁的角度又是近乎垂直,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開鑿出這樣一口山洞的。

“師父要去那裏麵修行?”

“不,這個仙洞已經廢了,為師另有去處。”

仙洞,是證道飛升的必要條件,按《上清飛升大卷》記載,凡飛升者,需觀山駕水,挑選一處彙聚天地之靈氣的寶地,而寶地的形式也不一定是山洞,可以是廟宇、道觀、墓穴、甚至是一塊平地,依修仙者所需而建。

仙洞靈氣充盈者,修仙之人就算沒有道行也能升天,而仙洞靈氣不足者,則需要飛升者後天修行證道來彌補。

而無論是找到一處天然仙洞還是建造一座靈氣充盈的仙洞,都遠比第二種成仙方法更加艱難。

到了北半山,我們複又走了半小時,才終於來到師父建造的仙洞。

這是位於山頂下方一百多米的平坡,此處背山麵水,每日受日精月華供養,不僅吸取馬跡山之精華,又有水龍環繞,師父在山坡上建造了一座與王先生山洞差不多大小的仙洞。

與其不同的是,山洞有木門遮掩,門內畫著修仙符籙。這座仙洞也恰似水龍掌上寶珠,實屬靈氣彙聚之所,仙洞前有三條青石,堆疊成供桌樣式。

我按師父要求,在供桌上點起長明燈,其中的燈油足夠燒五六天;又擺了貢果、法器等等。我將裝有食物、水、遮陽傘的背包放在一棵大棗樹下,然後目送師父進入仙洞。

“我在家中為你留了一封書信,如果為師有幸得道成仙,你可以帶上那封書信為自己尋個出路,如若不成,我們或許還有機會再續師徒之緣。”說罷,師父眼神中閃過一點落寞的光。

我心中明了,這次飛升如果不成,師父可能也不會再留戀人世。這座仙洞包含他畢生心血,他手中一盞洞淵寶蓮,常年吸取天地靈氣,每隔六十年才會釋放一次,有了仙洞和法器寶蓮的加持,飛升成仙不是難事。

倘若出現意外,便隻能再等六十年了。師父今年已經七十二歲,所以這次不成,那成仙的夙願可以說徹底破滅。

於我而言,無論成敗與否,我終將和這位在我心中如生父一般的師父訣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