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說。
是這修身林幻境中的一部分?
徐年運轉了一下靈力。
瞬息之間。
河流與溺水者都有淡化成霧的跡象。
但是這名書院弟子沒受影響。
這人也看出了徐年的疑惑,他笑著說道:“兄台放心,在下並非是這修身林裏的幻象。”
“在下錢子璐,有鹿書院的弟子,乃是何霄的師弟……嗬,之前在修身林外看見兄台與何霄師兄似乎熟識,在下便套個交情,兄台勿怪。”
這都聊到修身林之外的事情了,連徐年和何霄認識都知道。
莫非真是真人?
徐年略作沉吟,不管錢子璐到底是真是假,總之他先收下了溺水者報答給他的銀票。
溺水者見徐年收了錢,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頭到尾沒看錢子璐一眼,就像是把他當成了空氣。
“唉,兄台你這是幹嘛?就算你想要錢財,可是這修身林裏的都是幻象,拿了這銀票也帶不出去的啊!隻有彰顯儒風得到認可,獲得前輩們留在修身林中的那些機緣,才是能帶到林外的寶物。”
錢子璐扼腕歎息,似乎心痛於徐年做了一件蠢事。
徐年拿著一遝被河水打濕的銀票,也沒有擦拭幹淨後好好收起來的打算,但是他淡淡地問道:“為何不收錢財才是彰顯儒風?”
錢子璐不假思索道:“施恩不圖回報,不正是大義之舉?”
徐年搖搖頭:“或許是大義吧,可我覺得這不太對。”
這裏麵涉及一個常見的誤區。
習慣性地都覺得儒家教人向善,都已經人之初性本善了,那麼一個人如果無私奉獻,做了好事不求任何回報,理應會受到儒家的推崇。
其實不然。
儒家推崇的是應當拿走自己的那一份回報。
隻是不該挾恩圖報,也不宜分文不取。
因為儒家倡導的行善,並非是一味地損己利人無私奉獻,更傾向於無損於己而又有利於人。
前世經典案例便是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前者為國贖人自掏腰包不領賞錢,卻被孔聖人罵了一通,而後者救人後收下了一頭牛為謝禮,孔聖人聽聞後卻讚賞有加。
為何?
因為前者的無私奉獻在無形之中拔高了行善的門檻,後人沒有他這樣殷實的腰包與道德秉性,便不會去效仿行善了。
不過這個世界裏的儒家推崇的行善標準是否和前世儒家一致。
徐年還真不確定。
不過陳府大婚當日,陳將軍許下事後必有謝禮時,何霄雖然說過責無旁貸不需要謝禮,但事後他也並沒有真的拒絕陳府送上的謝禮。
隻是想要以後獲得更大的機緣,所以才沒進修身林。
不肖片刻。
打濕了的銀票,遠去的溺水者,以及旁邊的河水。
都重新散開,化成了修身林裏的霧氣。
不過這無邊無際的霧氣當中,有一縷白霧散發出淡淡金色,融入了徐年的體內。
似乎象征著某種認可。
身為儒家書院弟子的錢子璐似乎沒料到這樣的發展,他愣了一下。
但旋即還是拱了拱手。
笑著賀喜。
“恭喜兄台得到修身林的一份認可,距離大儒前輩們留下的機緣更近一步……”